2005年08月22日 来源: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全南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曾能福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领域内存在农产品品种不多、产量和质量不高、效益不佳、农民增收普遍难等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与现时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有着密切关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就是用现代高新技术武装,采取现代组织方式,服务农产品全球流通的重要平台,以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涉及市场和信息、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农产品加工、包装和经营,以及市场检测和检疫等系列问题为己任,是农产品物流、信息流和流通服务的统一体。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和谐创业、富民兴赣”不可忽缺的题中之义。

  一、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实现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必要选择

  首先、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其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极大变化,农产品的生产供应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也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但是,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引导生产的能力低下,又引发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低迷和农民增收缓慢等系列问题。所以说,农产品流通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党的十六大报告和今年的中央文件已经把“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构建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市场流通问题,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兴赣目标的重要举措。

  第二、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是解决产销对接,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农产品普遍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低迷,以及因市场无序和农业结构调整盲目性造成的农产品安全新挑战的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引导和合理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而调整农业结构的基础和启动点,不是“产”,而是“销”,不是看我们能产出什么,而是看我们能否销得出去,赢得市场,使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取得合理的收益。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有一个健全的农产品市场,有一条快捷、准确、方便的信息来源渠道。“反弹琵琶”、再面向市场抓农业,通过加强农产品加工、贮藏、流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当今市场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先导产业,而农产品流通体系,理所当然成为实现产销对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第三、构建农产品流通是应对现代流通方式变化和国际农产品流通强烈竞争的必然要求。我们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购买力的提高,农产品超市销售异军突起,居民食品消费越来越要求安全、卫生、营养、优质和方便,通过流通强化食品消费的功能化、优势化、品牌化、方便化已成基本趋势。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一批跨国零售业巨头纷纷抢占我国农产品市场份额,他们雄厚的经济实力,优越的货配渠道、分级加工、销售技术和先进的营销模式对我国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和流通业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势在必行,是推进农业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必要选择。

  二、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不容忽视

  我县地处江西省最南端,60%以上边境与广东接壤,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生态环境优美,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近几年来,我县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和自然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以蔬菜、脐橙、烟叶、蚕桑和生猪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主导产业优势日愈凸现,与之相应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也日渐发展。但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现有的农产品流动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1、市场建设落后。一方面批发市场少、规模小、档次低。到2004年底,全县没有一个占地在50亩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现有的4个农产品市场基本处于初级状态,整体水平和档次仍然很低。市场设施简陋,功能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后,交易额低。另一方面向外开拓市场少。近几年主要向外开拓了深圳布吉、广州白云等10多个农产品市场,市场覆盖面不宽,业务量不大。

  2、中介组织水平不高。一是农民经济组织薄弱。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只有30个(其中县级6个,乡村级24个),会员870人,农村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加上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的交易方式,导致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力。二是农村经纪人员成份呈现多样性,文化水平不高、素质低。他们当中以农民、打工返乡者为主,文化程度以初、高中生居多,信息获取方式也较落后,且资金量比较小,经营规模发展缓慢。

  3、龙头企业发展不快。粮食部门和供销合作社一直是我县农产品流通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这些企业改革滞后,经营机制未能有效转换,造成业务经营困难、效益严重滑坡,“主渠道”作用逐渐萎缩。目前,我县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只有县缫丝厂,该厂与蚕农实行了订单式农产品(蚕萤)产销关系,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几乎停留在家庭作坊上,这种落后的局面限制了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值和流通。

  4、流通机制不健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购买能力的增强,人们对食品农产品的要求从安全、卫生进入至新鲜、价廉物美新层次。但是,当前农产品流通管理机制恰恰存在诸多不足,缺少较健全的法律法规,市场检测、检疫制度也不完善,致使一些不符合卫生检疫标准的肉食品、水产品、有害农药残留超标的果菜等农产品不断涌入市场,严重危害和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市场管理不规范,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对市场价格波动调节乏力、时效性差,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缺斤少两现象时有发生。

  5、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是硬件建设跟不上。大多数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致使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市场信息发布方式简单,有的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二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接起来的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虽然当前涉农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但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农民不能及时获取信息或获取信息成本过高,导致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三是信息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前瞻性、准确性、权威性较差。

  三、构建“六个平台”是搞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搞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构建“生产平台”,保证流畅物丰。一要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按照“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的思路,实行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重点发展蔬菜、蚕桑、果业、烟叶四个主导产业,扶持发展生猪、竹林、药材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努力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二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稳定农技推广队伍,改革现行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示范基地和科技服务机构。大力改良品种,切实抓好蔬菜、脐橙、蚕桑、烟叶和生猪良种推广和种养加工实用技术的普及,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三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培植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申报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品牌。抓住和用好机遇,打好现有“高山牌”,积极向上申报无公害蔬菜优势产业项目。

  (二)构建“市场平台”,增强流通功能。一是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易条件。积极向国家争取流通现代化国债贴息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资金,按照综合、蔬菜、果业、烟叶、生猪的分布格局,重点在县城、南迳、中寨、龙源坝、陂头建好一批规模大、档次较高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主城区“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引导现有县乡各级集贸市场特别是南迳、陂头集市实行“退路进市”和“退路进场”,不断完善大型农产品市场分析、包装、加工、储藏、运输等配套设施功能。二是培育和发展新型流通企业,实现产销对接。对内引进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加工企业,逐步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实行农产品产供加销一条龙服务。对外采用委托销售、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的方式,积极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特别要瞄准省外沿海发达大中城市大城市和珠三角发达地区,建立和巩固农产品流通贸易关系,促进农产品外销。完善产销对接链条,鼓励农业部门、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建立技术、销售等协作关系,增强我县优势产业和流通组织的竞争力。三是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方式。按照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的管理要求,及时组织现有市场的改造升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积极引导市场开展网上交易、定单交易和电子统一结算业务,推进农产品市场经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对接,实现市场内部交易结算、物业管理、客户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管理现代化。

  (三)构建“组织平台”,提高流通效益。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中介组织。按照政府强力推动和“民办、民营、民受益”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供销联社、行业协会、农民运销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等各类型各层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同时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建设一批示范性合作性经济组织,并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形成县、乡、村三级比较完整的合作网络和比较稳定的组织体系。二是积极创新流通形式。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联结生产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和帮助农村经纪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以企业为龙头的“企业十经纪人十农户”、“专业市场十经纪人(专业协会)十农户”等合作关系,走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路子,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益。三是进一步规范中介组织的管理。按照规范化、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尊重农民意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要求,指导中介组织抓好行业管理;并引导其开展跨区域联合,不断壮大实力,增强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力争至2010年,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50%以上。

  (四)构建“机制体制平台”,强化流通保障。一要全面推进粮食、供销体制改革。以把供销社办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粮食供销系统体制改革,放开市场,放开经营,搞活农产品流通。同时,建立蔬菜、脐橙、烟叶、蚕桑和生猪五大产业预警机制,解决流通中的“周年波动”现象。二要全面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加快与农产品质量相关的品种、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与安全、包装标识与贮运、检测检疫技术等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县质检机构为龙头,乡镇质检机构为骨干,大宗农产品检测为依据,覆盖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每个环节的农产品质检体系。三是抓好农产品市场的法规体系建设。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抓紧制订农产品市场的地方性法规,从法律法规上规范企业化的农产品市场组织和交易行为。依法打击那些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的人和事,促进流通型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开辟和畅通“绿色通道”。制定流通服务优惠政策,为流通服务者颁发“绿卡”,保护流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流通市场的管理费、卫生费、交易费和运输过程中的过桥、过路费的征收比重。

  (五)构建“信息平台”,强化流通神经。一是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信息收集、分析、整理与发布制度,重点建立面向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信息互通制度,龙头企业和批发市场要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县内城乡各批发市场之间也要建立内部信息互通机制,实行价格定期通报制度和重要信息反馈制度,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指导生产,引导销售。二是抓好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采取网络、有线电视等多种形式,有条件的要建立信息大屏幕和电子触摸屏,做到市场信息“一点通”,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交易者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和交易者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引导农民调整结构、保持市场平稳运行,实现农产品增产增值。

  (六)构建“人才平台”,提升流通水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和市场管理等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推进农产品流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城镇居民职业化教育”两个阵地,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培养本县农业生产、加工和农产品市场开发、营销的乡土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就业条件,通过“引智”的办法,向县外引进一批善于驾驭农产品市场的高级人才,解决当地农产品市场开发、建设和管理人才匮缺状况,促进农产品流动体系建设快速发展,推进“和谐创业、富民兴赣”大业。

                            来源: 中国农村研究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