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7日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郑国中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国庆前夕,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公布了中国十强县最新排名:江苏省昆山市、广东顺德区、江苏江阴市、江苏张家港市、江苏常熟市、广东南海区、浙江萧山区、江苏武进区、浙江绍兴县、江苏太仓市。据业内专家分析,今年排行榜有两大变化:一是昆山市取代连续4年稳居榜首的顺德区,摘得冠军;二是十强县中广东仅占两席,江苏、浙江占8席。

  看起来很美

  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十大“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昆山以全票入选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同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视察了昆山,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市,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奇迹:以全国0.01%的土地,聚集了全国2%的外资,1/9台资;全国0.0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0.3%的GDP和1.3%的进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超过了全国22个省。目前,昆山每天引进的境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实现的出口贸易超过1000万美元,实现财政收入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这三个1千万体现了昆山经济的发展速度,体现了昆山的巨大竞争力与经济综合实力。目前,昆山的经济规模和城镇体系发展程度,已经达到中等城市以上的水平。

  其实,昆山只是中国十强县的代表之一。数据显示,2004年,十强县以全国0.1%的国土面积和0.7%的人口,创造出全国3.6%的GDP,平均GDP超过全国大部分地级市,共实现GDP5000亿元、财政收入606亿元、上交税收349亿元。2004年十强县平均GDP增速18%,平均财政收入增速21%,“全国走一步,十强走两步”。与此同时,十强县一年便给本县域以外地区提供了超过500万个就业岗位,出口总额39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6%,平均实际利用外资4.2亿美元。事实上,已成为县域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排头兵。

  时代的宠儿

  大器早成的顺德,作为广东“四小虎”之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便广为人知。其最初的出道,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初“工业立县”的政府导向。当时,政府倡导、银行贷款、整合社会资源,集中精力办大事,培育了一大批上规模的品牌企业,与之相匹配的是,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1992年,顺德作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点后,在全国率先进行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先导、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体制改革,“靓女先嫁”,政府扶持起来的一批企业率先走向市场,于是,“美的”、“科龙”、“格兰仕”等以家电为代表的“顺德制造”蜚声全国,顺德也随之步入黄金发展期,成为当时全国县域经济的一个“标杆”。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当“顺德制造”风靡大江南北之时,昆山即便在苏州地区6市县中也排不上号!事实上,在那种特定大背景下,才蹒跚起步的以自费办开发区为特征闯出一条“昆山之路”,突飞猛进的大气候还不成熟。真正使昆山赶上顺德的,是近十年乃至近五年来,昆山人善借千载难逢的“天时”,抢抓不可复制机遇的结果,十年辛苦不寻常!有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顺德专门组织党政代表团去昆山参观,回来后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陈云贤坦言,顺德马上就会被昆山赶超。因为,在经济总量、经济增速、招商引资等7个主要经济指标上,昆山已高于顺德!

  区域的博弈

  在改革开放初期,得益于国家的政策,珠三角成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大工厂,再加上香港向广东的输血,广东一时间成了世界工厂,而顺德也变成了佛山下面的区,使其经济长期以来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但是随着香港输血功能的降低,外资的北移,广东经济的增速也渐渐变缓,连续保持了多年第一的顺德逐渐今年被后来者超过,与此同时,曾经作为第二名的南海也滑落到了第六名。

  进入新世纪,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开始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领头羊,受益于上海直接辐射的昆山,顺势崛起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昆山已经成为国际资本投入的高密度地区、外商投资产出的高回报地区。从这次全国10强县的席次中江浙十中有八,便不难窥见其端倪。在即将公布的全国百强榜中,浙江有30个县(市、区)上榜,江苏有18个上榜,加起来近“半壁江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长三角风头正劲。

  尺所长与寸所短

  一“业”独大与一“资”独大。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顺德“成也家电,败也家电”。这固然有失偏颇,但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一个事实:顺德在产业布局上,遭遇了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双刃剑。据统计,在顺德整个经济总量中,工业占了70%,而家电、电子信息占整个工业的71%。应该承认,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就了顺德的辉煌。但随着家电行业利润日益减薄,无形中影响了顺德的整体竞争力。

  相对而言,通过多年来刻意营造的“亲商、安商、富商”理念和投资环境,使昆山成为外商投资的乐土,引进外资的速度与规模一直令人惊叹。大致平均每天落户外资企业1.5家,每天合同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每天实现自营出口额1000万美元。其中,台商投资尤为突出。累计合同台商投资为55亿美元,到账台资27亿美元,约占江苏省的1/4,全国的1/10。截至2004年底,昆山累计批准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36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80亿美元。也正是依托外资的滚雪球效应,昆山迅速崛起并后来居上。

  “内源经济”与“外源经济”。从总体上看,“顺德模式”以内源型经济为主,民企多,本土企业多,名牌企业多,顺德的自己名牌就有:美的,格兰仕,科龙,万家乐,容声,万和,等等,还有著名商标26个。为改变其“内源型经济”模式所造成的吸引外资方面的滞后,近年来顺德也在努力进行“补课”,最明显的一个标志是,顺德专门在区内的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里设立欧美工业区,定向招商,而一批大企业也开始与国际大企业合作,尤其是核心技术方面。但终究不敌昆山。

  “昆山之路”则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外资促使昆山经济发展实现了三级跳。第一次是1984年至1991年,自从1985年昆山自费建立了开发区以后,以开发区为载体通过利用外资发展了工业,从而使昆山实现了从单一的农业经济为主转向了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跨越;1992年至1997年,随着利用外资的数量的不断扩大,进而带动外贸出口额的不断增多,昆山的经济外向度越来越高,从而实现了昆山经济由内向外的跨越;1998以后,昆山引资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步超过了一般加工业,逐步形成了以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为中心,专业园区、配套园区为组团的高新技术密集区的新格局。外向型经济中主要是制造业,而制造业主要又以IT、精密机械和民生用品为主,这构成了昆山经济发展的特色,并由此将昆山的发展推向巅峰。面对外向型经济唱“独脚戏”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繁荣,连昆山人自身也感到忧心忡忡。有鉴于此,有迹象显示,眼睛向内,瞄准民营经济成为昆山这两年来最下苦功的“补课”项目,试图以此摆脱对外资的过度依赖。

  “老板经济”与“打工经济”。业内专家认为,顺德的内源经济实际是“老板经济”,民间资本的优势大大强于昆山。2003年财政收入79.37亿元,高出昆山13亿元,当年年末,其各项存款余额927.91亿元,高出昆山近三倍,充分显示出顺德民间资本的优势。与此同时,顺德居民储蓄余额高达596.19亿,比昆山高出4倍。与此相对应,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汽车、住房等主要生活消费支出都远远高于昆山。同时,其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的水平也强于昆山,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从城乡一体化到城市化,顺德各镇(街)呈现出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势头,而昆山的城市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市府所在地的玉山镇。顺德城镇建设面积近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带动辐射效应更加明显。而昆山以外资经济为主的模式,实际是“打工经济”。论GDP增长,凭借其骄人的招商引资业绩,一路高歌,直取冠军宝座。但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自主企业少,本土企业少,赚的是辛苦钱,给本地除了带来了税收以及薪水外,大部分都是外资受益,给本地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贡献很少。据调查,江苏经济统计数据看起来很美,但民间却并不见富。根据长三角城市居民收入调查,排名第一的苏州市(含昆山)人均收入却非常靠后,因此,有人说,如果以富民为第一要务衡量,昆山离顺德还有好长一段路程要走。

  百强须塑身

  “郡县治则天下治”。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

  作为百强县之一的绍兴县,其县委书记徐纪平认为,现在最发达县域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结构转换、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利益关系的深入调整和广大群众独立性、自主性的增强,使得积累性矛盾和先发性问题相互交织。因此,如何有效地推进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强县扩权”势在必行。扩大县域经济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六大中早已明确提出。为赋予县域经济发展以更多活力和空间,业内专家呼吁,适时启动行政区划改革,构建省县两级政府体制,取消地区及地级市,并将它们归并于县域范围,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强县扩权、省管县试点,有利于从体制上减少行政层级,为进一步减少政府机构和人员提高行政效能奠定根基。令人欣慰的是,为顺应形势需要,诸如浙江、广东、湖北、河南等地,已逐步开始了省管县试点。

  “富县穷民”现状亟待改变。目前,排百强座次GDP举足轻重,这一评价体系是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因为GDP首先是一个经济产出总量,它可以体现社会财富的增加总量,却无法体现出财富的流向。GDP靠前并不代表人民富裕。舆论认为,江苏在十强县排名中成绩骄人,昆山、江阴、张家港等苏南“六小虎”携手上榜。江苏板块在全国县域经济中,极具亮色,有“新苏南模式”之称。但是老百姓的收入却始终不占在前列,无论是过去的集体经济模式,还是依靠现有的外资经济模式,普通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在许多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方面,如商品零售总额、储蓄余额、私车拥有量、人均住房面积等,苏州甚至比不上地处西部内陆、经济发展较迟缓的成都。经济高速增长,但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轻松,并不富裕。相比之下,“藏富于民”是顺德的一大特点,也是顺德成为企业“孵化器”的活力所在。令人高兴的是,昆山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据了解,最近,昆山市出台的乡镇考核新办法,就在过去“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两大主要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强化了对“富民工作”、“和谐社会”、“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事业投入”等方面的考核。在“经济增长”大类中,过去的11项主要经济指标缩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等5项指标,而有关工业产、销、利、税的“工业经济”及“农业生产”、“第三产业附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出口总额”等项则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愿这能够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和评价导向上的一个流行风。

  须走内涵发展路。以昆山为例,近20年来,昆山发展走的是以外延型的快速崛起之路,跨入新世纪之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前15年,目前经济总量达到了中等城市以上的水平,外来打工者已超过50万人,差不多是市区常住人口的两倍。在此背景下,全国百强县“柯桥宣言”提出了争创“和谐先锋”,争创节约型社会的口号,共同呼吁今后在发展方式上,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针对“地荒”、“电荒”和“民工荒”现象,邱晓华建议精心规划土地,逐步转移土地附加值低的产业,加大投入,增加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实现社会、经济和人的协调发展。

  或许为了践行“柯桥宣言”,昆山人业已开始理性地规划今后的发展之路。据媒体披露,昆山正计划从921.3平方公里土地资源整体出发,从过去“三位一体”改造,到最终走向“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别,完成组团式城镇体系的建设,整体上迈入生态城市的门槛,使之成为“效率、效能、效益”全面提升的真正新型生态城市,使昆山真正成为名符其实地人间天堂。同时,在昆山这两年的发展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即昆山的“新市民运动”。昆山120万人口中,50%是外来人口,而这些外来人口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与待遇和拥有本地户口的市民相差无几。他们还专门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挂帅的“新昆山人管理委员会”,多方位保障“新市民”的权益。这种对新移民城市的管理探索,有助于对人才的吸引。留住人就是留住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昆山最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市场经济不同情弱者。中国农村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对于城市仍处弱势。”邱晓华认为,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应构筑起政府主导的新格局,对农村给予更多的关爱,“多予、少取、放活”。国家应将金融、国债以及社会公共资源中的很大部分投入农村,加强农村在环境、道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