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9月25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平果市获广西经济十佳县称号,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给平果市授匾。

    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平果,近几年县域经济突飞猛进,县财政收入自1997年突破一亿元大关后一年一个新台阶,2004年达74462万元,居全区各县(区)之首。全县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各项经济指标均大幅度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荣登全区经济十佳县首位,入围第四届全国西部百强县列第22位。

    平果这种从国家级贫困县跃升为全区经济十佳县之首的发展道路被外人称为平果模式,那么,平果模式到底是怎样一种模式呢?

    走"借铝兴平"发展之路,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壮大特色经济,完成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变

    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路大概有四种:一是中心城市城郊型。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发展为中心城市服务和提供产品供应的相关产业;二是大型或特大型企业带动型。即依靠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的落户,大力发展和延长大企业上游和下游产品的产业链及为大企业服务的农产品种植业以及第三产业。三是政府政策引导和推动型。即经济发展条件并不优越的县市依靠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直接推动来发展县域经济;四是边远山区型。平果属于第二种。平果市境内具有丰富的铝资源,已探明的铝矿储量有2.9亿吨,其三氧化二铝含量高达60.45%,不仅储量多,而且矿体大,埋藏浅,大部分是露天,极易开采。遗憾的是,在平果铝落户前,这些铝矿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平果人躺在"金饭碗"过着自己的穷日子。1991年,伴随着隆隆机声,国家大型企业--平果铝落户平果了。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荒野的寂静,也震醒了平果人的头脑,审时度势,平果人及时提出了 "借铝兴平"发展思路,即以平果铝为依托,围绕平果铝生产生活需要,大力发展为平果铝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发展壮大地方经济。经过10年的发展,平果市已逐步构筑以铝工业为核心,包括化工工业、制糖业、建材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内的地方工业体系。铝工业成为该县的特色经济,目前全县共有平果强强碳素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百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平果亚洲铝业有限公司、平果铝型材等近10家涉铝企业,2003年这些涉铝工业项目实现工业产值11.15亿元,占县属工业总产值85.8%,对县财政贡献率达70%。

    随着"借铝兴平"发展战略的实施,地方经济风生水起,运输、冶炼、建材、餐饮业迅速兴起。如马头镇雷感村,平果铝建成投产前的1990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50元。平果铝开工建设后,该村联户组建了25个采石场、10个采沙场、4个砖厂和1个建筑安装公司,一跃成为平果市首富村,200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61元,是1990年的5.46倍。

    昔日的硬石头变成了今日的滚滚财源,源源不断流进平果人的口袋。就这样,平果人实现了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化。

    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培植主导产业,兴建示范工业园区,锻造工业脊梁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标志,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以工业为主导,优化结构,做大支柱,提升档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沿着这一思路,平果人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强化项目责任制,年初把当年计划开工建设的项目落实到县四家班子、县直部门、有关乡镇领导手中,做到人人有项目、个个担责任,并推行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制、项目工作奖惩制等,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在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上,围绕增加财源、扩大就业容量大力引进支柱产业项目、能形成骨干财源的生产性项目及资源利用型、劳动密集型项目,促进企业裂变发展,催生出县域标志性龙头企业,全面增强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

    为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平果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创办了城东、城南、城北和江南四个工业区。江南工业区是该县新的开发区和重点规划发展的铝加工区,一期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远景规划10平方公里。园区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并以产业链条、产业方向、产品上下游为纽带,有层次、有梯度地合理配置不同类型工业行业,形成一个符合工业发展实际、体现集聚效应和协调一致、布局合理的工业格局。同时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成立工业园管委会和工业园招商组,实行招商项目专人负责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审批和"一条龙"服务。几年来先后引进平果亚洲铝业有限公司、平果铝型材、铜铝板项目等铝深加工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如蓝天模具厂、英灿实业有限公司、七冶广西分公司金属构件项目等,形成产业链、企业群,形成具有强大吸附和带动能力的工业集聚地。2004年园区工业产值达18.5 亿元,实现税金1.2亿元。目前园区内正在建设有硅铝酸钠项目等8个项目,总投资4.3亿元;年内将有年产10万吨铝板铝箔项目等5个大项目相继进园建设,总投资达11亿多元。

    依靠项目的带动和园区的吸附,全县工业快速发展。200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66.81亿元,同比增长29.4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2.26 %,拉动经济增长36.09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5.12。然而,平果人并不满足现状,2004年底,该县编制了《平果市2005--2015年工业发展规划》,制定了"强化一个支柱产业,发展一个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三个传统产业"的工业发展战略,即进一步强化铝工业在全县工业中的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工、建材和制糖三个传统产业。力争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130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5%左右;全县工业上交税金达22.8%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8%左右。县域经济的工业脊梁将益发强壮。

    政策上倾斜,资金上帮扶,体制上改革,服务上周到,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2004年2月13日下午4点多,平果市政府大礼堂内,2003年全县"民营企业比贡献比赛"正在这里举行。在如潮掌声中,平果强强碳素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唯皓走上前台,从该县县长曹凌手中接过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以他的金钥匙奖章和"荣誉市民"证书。赵唯皓激动地说:"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嘉奖,而是对所有在平果的私营企业家的嘉奖。"

    赵唯皓的话不仅说出了他的心声,也说出了非公经济在平果市的地位。

    非公经济以其直接对接市场、适应性广、生命力强、机制灵活、信息灵通等优势赢得社会的欢迎,顺应时势,2003年,平果市提出"非公兴平"发展战略。把"非公兴平"提到与"借铝兴平"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以"工作就是支持,责任就是帮扶,管理就是服务,发展就是目的,富民就是标准"为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服务机制,多层次、全方位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优化服务。如为保护非公企业利益,该县制作"两张卡",一是收费登记卡,规定收费部门必须在卡上注明收费依据;二是民营企业保护卡,任何部门没有征得纪检、监察、检察三个部门的同意不得到民营开展检查和评比活动。加大对非公经济的扶持力度,2004年政府以借款形式为私营企业输血1200万元。对于"电荒",成立"三电办",科学调配用电,上马新变电站,确保私营企业用电。同时帮助私营企业解决具体难题。如广西百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平果氟化盐公司共用的进厂路是穿过铁路下的涵洞建成的,路面低下,经常积水,涵洞高度仅3.9米,严重影响两家企业的设备及产品运输。为帮助企业解决这个难题,政府出面协调,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筹集建路资金(即两家企业各一点,政府出一点),预计工程总造价为120多万元,其中政府出资50%。目前该路正在施工中。

    此外,该县还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突出"公退民进",不断深化和完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几年来先后完成了县糖厂、县食品厂、县酒精厂、县水泥厂等10多家国企改制工作,激活国有经济体制。

    由于服务周到,措施得力,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总产值11.46亿元,同比增长1.1 %,占县属工业的89.18%。民营经济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生力军。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软环境,宽领域全方位开放,外向型经济呈现勃勃生机

    外向型经济效益多大?为什么要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回答这些问题,请看两组数据: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然而,平果农民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适合规模化土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平果走"招商农业"发展道路,通过引进浙江金藤葡萄有限公司、南华糖业有限公司、台湾花卉老板、广源商行、宜州、横县蘑菇老板、马来西亚籍老板等10多个投资者,投资面积达5000亩以上,注入农业的外来资金达1000多万元。推动葡萄种植业、甘蔗种植业、食用菌种植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从2001年开始,平果市先后引进亿鑫房地产、福建福源房地产、长江房地产等8家房地产公司到平果进行投资开发,截止2004年,全县房地产公司完成投资2亿多元。依靠外商的投入,平果市政府不花一分钱,就建成了8个商住区总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供群众购买。

    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这是平果市经济发展的独道之处。近年来,全县领导干部牢牢树立"无外不快,无外不活,无外不强、留住是贡献、走掉是失职、撵走是罪人"的理念, 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一是放宽政策,凡是国家政策允许的,县里都不设卡;二是拓宽开放领域,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开放的领域,都对外来投资者开放。三是出台优惠政策,重新编写《平果市投资指南》,形成了一整套吸引外商投资的办法和措施,如在外来投资优惠政策方面,给予客商3万元/亩的用地优惠,其余由地方财政补贴,县方负责三通,平整场地县方出资20%等等;四是优化投资软环境,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推行"一个窗口办文、一个口子收费、一站式服务"的办公形式、设立外商投诉中心、实行"收返分离"制等措施,大大地"净化"了投资环境。五是强化服务意识。建设项目引进后,从项目立项、办证办照、征地到开工建设乃至竣工投产,均实行全日制、无周日工作制,全力为项目的建设及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县领导和职能部门经常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协商解决企业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国税局局领导和税政股领导主动到平果亚洲铝业公司为企业进行出口退税业务辅导。国土资源局加班加点,在两天之内就完成500多亩土地的勘测定界工作,5个工作日即提交上报材料,为新来平果投资的广西万冠投资公司征地做好准备。

    外向型经济为平果市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平果亚洲铝业有限公司等铝加工型企业的引进不仅突破了平果市铝加工率为零的现状,并逐渐发展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落户太平镇的浙江金藤葡萄有限公司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奔小康"的目标,计划用5-7年的时间将全镇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亩,把袍烈村打造成葡萄小康示范村。目前全县外来投资企业达53家,总投资额20多亿元。外来资金投资从工业逐步发展城镇、农业、教育等各个行业。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平台

    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该县围绕桂西次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原则,先后邀请广州、南宁、福建、浙江等地资深设计部门编制平果城市总规以及17个乡(镇)的小城镇规划,合理划分县城小区功能,对商贸区、办公区、居住区、休闲娱乐区、工业加工区、仓储区等进行科学定位,并严格按规划建设。同时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大胆将一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多渠道融入资金,盘活城市资源。2003年成立县土地储备中心,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三年来通过招标、拍卖等形式出让土地272宗,面积32.5万平方米,成交价1.14亿元。实现土地配置的最优化,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同年成立平果鑫铝资产经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管理、经营国有资产。凭借手中的国有资产,鑫铝公司作为城建项目借款人向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申请城建项目贷款,目前该公司已融资1.2亿元,有效缓解了城镇化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多条腿走路、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形式,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城镇化建设,近年来引进外来客商投资城建的项目达20多个。

    多渠道投入使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城区面积由1994年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11.8平方公里。城区道路总长达21公里,绿化面积达60万m2,绿化率达45%。城区路灯从由原来的200盏增加到5800盏,亮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修建了人民文化公园、老年活动中心、江滨路休闲大道、马头山风景区等大型休闲娱乐场所。全县280多公里的乡乡通油路工程已全部完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品位不断提高,2004年城镇化率达23.13%。

    此外,该县坚持以业兴城原则,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人口、生产要素及产业向城镇聚集。目前全县商场门店300多个面积达16.2万平方米,有60多家江浙一带经营小商品的客商购买了商铺。建成商业街商业大厦、商贸城综合批发市场8家,专业批发市场6家,形成了辐射周边县的区域性商贸中心。3年来县城新建商铺2900多家,工商个体户5500多户、商业企业129家。平果大酒店、名都大酒店成为人们新的消费场所,客货运服务中心正在兴建。据统计,2004年全县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完成6.65亿元,同比增长10.7%。

    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龙头,打造劳务经济,以工哺农,构建城乡协调发展体系

    农村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就是缺陷的县域经济。为此,平果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资金帮扶、技术指导、招商引资、示范带动等措施,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04年全县名特优水果种植面积16万亩总产值达5482万元。初步形成万亩葡萄、万亩大青枣、万亩香蕉等10多个生产基地,涌现了南华糖业有限公司、酒精厂、食品厂、金果公司等一批优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畜牧水产业发展迅速, 2003年,全县共有各种大型立体或专业养殖场14个,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形成生猪生产、草食动物生产、奶业产业、水产养殖四大生产基地,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对于贫困地区,该县着力改善其生产生活环境,2004年出台《关于帮扶少数民族特困村改变贫困现状的决定》,计划用三年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扶贫困少数民族同胞全面解决水、电、路、住房、儿童入学问题,到2006年使全县34个行政村143个少数民族特困村屯3742户14862人彻底改变贫困状况。目前全县已有1252户少数民族完成危房改造。全县181个行政村(社区)中,已有68个村通了公路,24个村的村级公路正在建设中。安置大石山区贫困人口3291户16206人,占计划移民人口的46 %。

    打造劳务经济,通过定单培训、引进项目、发展三产等措施,扩大劳务输出量,2004年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累计达6.5万人。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673元。在人均增收254元当中,工资性收入带来的增收为146元,占增收总数的57.48%。

    关注弱势群体,从2004年开始,组织开展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工作,当年落实专项资金58万元,帮助17908户55843人缴纳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特困群众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2004年全县共有1508人次在医疗单位门诊看病报销药费16.8万元。

    对于城镇居民,每月人均收入低于110元的困难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均列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仅2004年县财政就拿出40万元低保资金。为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难题,该县每年的民政事业费逐年递增。2003年达1049万元。

    此外,全县共建成159个五保村和14个敬老院,集中供养2164位五保对象。成为广西第一个村村有五保村的县份。(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