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09日 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李 强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据报道,中国将在今年创造其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巨额贸易顺差。与往年前几个月月度贸易统计通常为逆差不同,我国今年前8个月始终呈现贸易顺差,1~8月累计出口4763亿美元,同比增长32.2%;进口4155亿美元,同比增长15.0%;累计贸易顺差高达608亿美元。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的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外部需求,目前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37%,中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80%,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成为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国内消费应该占经济发展促进因素的主导地位,达到70%左右。比如美国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78%,日本甚至达到85%。而我们却正好相反,面对巨额的贸易顺差,我们为“世界离不开中国”而喜悦时,似乎也要为“中国更加离不开世界”而忧心。

  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短期内,巨额贸易顺差最直接的影响表现为贸易摩擦增多,尤其是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争端。按照我方统计,今年全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可望达到1000亿美元,对欧贸易顺差可望达到600亿美元;按美方统计,今年全年对华贸易逆差可能超过1900亿美元。在对华贸易逆差已经成为美国某些政治势力最钟爱话题的今天,可想而知,他们拿到这个贸易顺差数据后会借机做些什么文章。中美纺织品争端久拖不决,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这也会加大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贸易的顺差,这也加大了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增加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成本和难度。长期来看,巨额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大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给未来的经济运行带来潜在的风险和压力。上半年出口猛增推动经济增长,表明外需仍然是上半年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投资增速下降,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出口增速下滑将会造成经济下行。因此,我们在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善进出口协调机制,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以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同时,必须大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以消除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中长期负面影响。中国目前缺的不是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老百姓消费力的高速增长。仅靠少数的高收入群体,如何来扩大内需?我国内需不足,百姓购买力低下,主要的问题是占人口绝对数量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农民的收入过低。他们的消费上不去,中国的内需永远也无法得以扩大,许多产品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大量出口,对外贸的依存度就永远降不下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也永远没完没了。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充分体会到三农问题为什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从我国贸易顺差创纪录,减少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的角度,我们更加能够理解认识到上述指示精神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既要扩大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又要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而后者更为重要。启动广阔的农村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劲动力源。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已严重影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大基本目标,从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看应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当前,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产品供给全面短缺的状况已基本结束,农民收入目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却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负担过重、农村贫困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农村小康建设的进程,追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农村经济发展的两个目的,其一是增加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其二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入预期不好,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因此,实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必须使农民收入能够稳定增长。我国对农产品供给目标历来都很重视,而对农民收入目标则重视不够。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推广,如果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来之不易的供求平衡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农民购买力不提高,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民的投入和积累能力不强,我国农业就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好形势就难以保持。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彻底纠正过去长期形成的重工轻农思想,切实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就“三农”发展本身而言,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就农业论农业的思维定势,要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统筹安排。同时,还要遵循“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力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