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4月27日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未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县域城市是包括农村在内的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连接城乡供需和商品交换、扩大农村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纽带。所在地党委和政府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直接责任者,对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中轴”作用。因此,应按照“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县域城市建设,从多方面支持其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三农”的能力。

    就西部地区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县域城市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大批崛起的县域城市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少数县域城市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不顾自身经济实力,盲目跟“风”,热衷兴建千篇一律的所为“高、大、洋”建筑,兴建展示所谓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工程,不仅形成新的城乡不协调,而且因财力拮据,力不从心,负债加重,导致“半拉子工程”增多。二是直接为“三农”提供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极少,有的县城建有农产品交易场所,也只是城郊部分农民“提篮小卖”的简易市场载体。三是兴城立市的宗旨不能充分反映本地资源禀赋的实际,即主要以工兴城还是以农兴城、以商兴城、旅游业兴城,或者这几者结合兴城,指导思想不明确,城市规划必然存在盲目性。

    县域城市建设陷入某些误区,既有少数官员扭曲的“政绩观”作祟的因素,也有对城市形象及其功能作用认识偏颇的原因。例如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并不主要取决于靠砖头瓦块、钢筋水泥堆积起来的高楼大厦、大广场、大马路等,而主要取决于健全高效的经济社会功能,和谐的人际氛围,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生态环境,富有自身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风貌的建设等。可是有一种观点认为,把城市“装扮”得“洋气、气派”一些,有利于招商引资。其实并不尽然。资本的终极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徒有其表的城市或许能让人动心于一时,但终究留不住外来资本。相反,城市显示出的“内在美”以及所传达的进取、负责、友谊、乐观精神,才能增强外来资本进入的信心和决心。

    再如城市化,虽然要有城市数目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但并不就是城市空间和数量的无限扩大。城市化实际上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是城市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的某些特征向农村扩展,城市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量的比重大为提升(见《辞海》1999年版)。

    笔者无意贬斥现代城市建设赋予某些时代特征,无意否认对城市的“外在形象”作必要的“装饰”。县域城市作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保障其服务城乡的功能有效发挥,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兴建相应的工作服务设施和适应城镇居民需要的服务设施,兴建体现自己某种理念的标志性建筑,无可非议。但是脱离自己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背景,将有限的财力用去打造“高、大、洋”建筑,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效益角度考虑,都是不可取的。即使财力相对宽裕,也应更多地关注城市的“内在美”建设,更多地关注“有凤来仪”的工程。县域城市背靠农村,服务农村,肩负着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任,城市建设应着眼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同步考虑让农民在生产、生活上得到多种实惠。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