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城市是包括农村在内的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连接城乡供需和商品交换、扩大农村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纽带。所在地党委和政府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直接责任者,对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中轴”作用。因此,应按照“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县域城市建设,从多方面支持其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三农”的能力。
就西部地区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县域城市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大批崛起的县域城市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少数县域城市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不顾自身经济实力,盲目跟“风”,热衷兴建千篇一律的所为“高、大、洋”建筑,兴建展示所谓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工程,不仅形成新的城乡不协调,而且因财力拮据,力不从心,负债加重,导致“半拉子工程”增多。二是直接为“三农”提供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极少,有的县城建有农产品交易场所,也只是城郊部分农民“提篮小卖”的简易市场载体。三是兴城立市的宗旨不能充分反映本地资源禀赋的实际,即主要以工兴城还是以农兴城、以商兴城、旅游业兴城,或者这几者结合兴城,指导思想不明确,城市规划必然存在盲目性。
县域城市建设陷入某些误区,既有少数官员扭曲的“政绩观”作祟的因素,也有对城市形象及其功能作用认识偏颇的原因。例如城市的吸引力和魅力,并不主要取决于靠砖头瓦块、钢筋水泥堆积起来的高楼大厦、大广场、大马路等,而主要取决于健全高效的经济社会功能,和谐的人际氛围,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生态环境,富有自身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风貌的建设等。可是有一种观点认为,把城市“装扮”得“洋气、气派”一些,有利于招商引资。其实并不尽然。资本的终极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徒有其表的城市或许能让人动心于一时,但终究留不住外来资本。相反,城市显示出的“内在美”以及所传达的进取、负责、友谊、乐观精神,才能增强外来资本进入的信心和决心。
再如城市化,虽然要有城市数目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但并不就是城市空间和数量的无限扩大。城市化实际上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是城市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的某些特征向农村扩展,城市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量的比重大为提升(见《辞海》1999年版)。
笔者无意贬斥现代城市建设赋予某些时代特征,无意否认对城市的“外在形象”作必要的“装饰”。县域城市作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保障其服务城乡的功能有效发挥,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兴建相应的工作服务设施和适应城镇居民需要的服务设施,兴建体现自己某种理念的标志性建筑,无可非议。但是脱离自己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背景,将有限的财力用去打造“高、大、洋”建筑,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效益角度考虑,都是不可取的。即使财力相对宽裕,也应更多地关注城市的“内在美”建设,更多地关注“有凤来仪”的工程。县域城市背靠农村,服务农村,肩负着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任,城市建设应着眼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同步考虑让农民在生产、生活上得到多种实惠。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国家权威报刊媒体发表和转载广西国史学会专家何成学的理论文章
广西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何成学研究员在纪念建党百年和党史教育学习活动中,以高站位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光辉历程》一文,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学术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8日第5版专版头条,该文系2021年广西社 【详细】
以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极 为推动钦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2017年视察广西时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作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在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广西充分释放“海 【详细】
陆金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广西各地积极发挥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蔗糖、粮油、果蔬 【详细】
全面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平稳有机高效衔接 走出一条具有灌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考
灌阳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多年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0841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96.19%,实现减贫史上的新跨越,成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开启了乡 【详细】
钟恒钦:构建脱贫攻坚高效帮扶体系
广西靖西市属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差、底子薄。全市总人口67万人,经过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十三五”期间共有贫困村15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7032人,贫困发生率为22.6%。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分别排在全区第一位和第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