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5月16日 来源: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未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我们说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但并不是说县域经济的资源配置只能局限于县域这个狭小的范围以内。相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广,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使得县域经济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对外合作也更为广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跳出县域看县域,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审视自己,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对外开放与合作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跳出县域看县域应当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内与外、上与下。

    一是内与外的关系。在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随时都要面对内外两个资源、两个生产要素、两个市场,这既需要立足县域实际,采取积极政策和有效措施,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和结合,充分发挥县域内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作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经济发展集约化;又要眼光向外,通过优化内部投资环境,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按照市场经济效益中心的原则,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县域经济发展经过了一定阶段达到某种“平衡状态”而缺少发展动力的情况下,外部因素的进入能够有效打破县域经济发展因“平衡”而“胶着”的状态,给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因此,发展县域经济要善于将内外两种因素对照起来、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和实际需要,积极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要克服和纠正以县域画地为牢走自我封闭式发展道路的小农经济思想,也要注意防止和克服虽有加强开放与合作实现双赢的愿望与热情,却不能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劣势、对县域经济发展没有明确定位、缺乏县域主体意识的做法,前者是落后的,后者是盲目的,都是有碍县域经济发展的。

    二是上与下的关系。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以及更高层次的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规模和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经济学上所说的“梯度”。

    我们一方面要正视“梯度”,自觉按照梯度转移理论的要求,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主动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大力发展“拾遗经济”和“补缺经济”,以节约投入、积蓄力量、积累经验、实现发展。要想方设法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大力引进大城市转移或外溢的产业和企业,同时又要积极开展与大城市大企业的生产合作,为其提供初级产品或零配件,实行配套协作生产,“借船出海”,发展自己。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梯度”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积极规划、引导、培育和发展具有县域特色的、有着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努力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要坚决摒弃县域经济甘当“二等角色”的消极心态,在条件具备时敢于和善于用自己的优势产品“叫板”市场,与大城市开展竞争。要把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竞争战略和制度创新、环境创新作为县域经济开展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抓出成效,为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