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所出现的新课题,不同区域、不同乡村、不同人群有着不尽相同的实际情况,因而,应当在新农村建设推进中注重因地制宜,既要丰富内涵,也要形式多样,力求在本地、本乡、本村形成鲜明特色。
建设规划要因地制宜
应当尽快编制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乡村、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分期分批地有重点、分阶段加以实施,避免平均用力和盲目跟风,集中力量在“整村推进”上下工夫,力求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来扩大影响,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尽快形成按照规划布局、按照规划建设、按照规划发展的良好氛围,逐步把新农村建设由政府推动型引向规划主导型。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编制总体发展规划还是研究产业发展思路,都要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区市县的区位优势、自然禀赋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因乡制宜,因村制宜,立足水产、水果、蔬菜、畜禽、花卉五大主导产业所形成的区域化和规模化,努力构筑“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让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更大实惠,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积蓄更大的内在活力。
资源配置要因地制宜
新农村建设的资源配置在总体布局上一定要遵循合理的原则,要放在大连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发展规划当中加以统筹安排,不能仅仅为了一个乡村尽快成为“新农村”,想修一条油路就修一条油路,想铺一条水管就铺一条水管,导致未来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合村并镇时出现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劳民伤财现象。因而,新农村建设的资源配置必须因“村”而“异”,每个乡村都要按照全市总体规划选择重点进行合理配置。资源配置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十一五”时期是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开好局和起好步固然重要,保持长期、稳定、持续的建设后劲更为重要。所以,新农村建设应当在资源配置上作出通盘考虑和长期打算,一个阶段突出一个重点,一个区域突出重点乡村,量力而行,逐步推进,切忌“一窝蜂”和“一阵风”,避免出现全面开花、全面无果局面,不要搞出一些“半截子”工程。
财力资金的投入要因地制宜
从财力投资预算来看,北三市共有乡村户数66万户,按照新农村建设“六通、五改、两建”的重点内容确定的13项基础设施工程(“六通”即通路、通水、通气(燃料)、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厨、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两建”即建公共活动场所,建集中垃圾处理站)将要新建或改建项目计算,“十一五”期间每年也需投入2.64亿元,这将使得市县两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在财政支出上增加很大压力。所以,全市在财力资金的投入上应当针对南三区、北三市乃至每个乡村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主攻方向,在财力资金区域投向上应当以北三市和低收入村为重点进行有效突破,解决广大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总体上,应在各级政府每年增加对支农财力投入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污染治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财力支撑。
工程建设的标准要因地制宜
从大连1026个村来看,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条件,在规划上没有必要搞得“千篇一律”,在模式上没有必要形成“千村一面”。如果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过于强调“整齐划一”,那就难免违背客观规律,搞形式主义。所以,各级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握的一条基本原则,即尽可能避免照抄照搬国内外已有的成形经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乡村、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风土人情、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帮助乡村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对高收入村、低收入村和中等收入村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应当有所差异,在完全尊重广大农民的民主意愿前提下,体现个性化,不搞“一刀切”。尤其是“五改”中的改厕、改厨和改圈舍,不仅涉及到“千村”,而且深入到“万户”,直接关系到每户农民的切身利益、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特别是民族习惯,究竟采取怎么一个改法更应征得农户自愿,切忌通过强制性手段进行统一推广,由此诱发群众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发动引导要因地制宜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政府积极引导,一个是农民自觉自愿,只有两者密切地协调起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推进动力。所以,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为重要。目前,对新农村建设虽然广大农民举手欢迎,但在财力投资上依然存在需要政府多多补贴的依赖心理,尤其是低收入村的低收入家庭,一下子拿出几千元钱用于改厕、改厨和改圈舍等确实困难,势必影响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对重点乡村进行重点扶持,对重点农户进行重点帮助,“六通、五改、两建”等13项工程项目建设都要征得广大农民的认可和同意,既不能搞成政治运动,也不能搞成形象工程。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在低收入村,因而扶持的重点也在低收入村。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集中力量把低收入村建设成为新农村,更有说服力,更有影响力,更能起到示范作用。(作者单位: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室)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国家权威报刊媒体发表和转载广西国史学会专家何成学的理论文章
广西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何成学研究员在纪念建党百年和党史教育学习活动中,以高站位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光辉历程》一文,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学术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8日第5版专版头条,该文系2021年广西社 【详细】
以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极 为推动钦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2017年视察广西时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作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在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广西充分释放“海 【详细】
陆金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广西各地积极发挥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蔗糖、粮油、果蔬 【详细】
全面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平稳有机高效衔接 走出一条具有灌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考
灌阳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多年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0841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96.19%,实现减贫史上的新跨越,成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开启了乡 【详细】
钟恒钦:构建脱贫攻坚高效帮扶体系
广西靖西市属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差、底子薄。全市总人口67万人,经过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十三五”期间共有贫困村15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7032人,贫困发生率为22.6%。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分别排在全区第一位和第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