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08日 来源: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胡鞍钢 王亚华 鄢一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城乡居民物质、文化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医疗水平有所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速度超出预计,2002年就超过了规划的22平方米,2003年达到了23.7平方米。2003年全国有线电视人户率的比例为27.9%,预计难以实现40%的规划目标。从2000-2004年,社区服务中心由6444个增加到7804个,收养床位由113万张增加到146.7万张。社会保障的覆盖人数不断增加,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由10448万人提高到1225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由10408万人提高到1058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由3787万人提高到12404万人(见表10)。

  表10    “十五”人民生活水平变化

指标
 单位
 规划目标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
 元
 
 6280.0
 6859.6
 7702.8
 8472.2
 9422.0
 
实际年增长率a
 %
 年均增长率5%左右
 6.4
 8.5
 13.4
 9.0
 7.7
 
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
 纯收入
 元
 
 2253.4
 2366.4
 2475.6
 2622.2
 2936.0
 
实际年增长率b
 %
 年增长率5%左右
 2.1
 4.2
 4.8
 4.3
 6.8
 
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平方米
 22平方米
 20.3
 20.8
 22.8
 23.7
 
 
全国有线电视人户率c
 %
 40%
 22.7
 24.2
 26.1
 27.9
 
 
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覆盖法规规定的所有劳动者
 10448
 10802
 11129
 11646
 12250
 
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万人
 
 3787
 7285.9
 9401.2
 10902
 12404
 
失业保险人数
 万人
 
 10408
 10355
 10182
 10373
 10584
 
社区服务中心数
 个
 9600个
 6444
 6179
 7898
 7592
 7804
 
收养单位床位数
 万张
 180万张
 113
 124.7
 125.1
 129.8
 146.7
 

  资料来源:a、b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公报,已扣除物价因素;c是估算数据,估算方法为:当年有线电视用户数×3.4/当年人口数,其中当年有线电视用户数来源于《中国信息年鉴》,3.4为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每户人口规模;其他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摘要(2005)》。

|||

  三、“十五”计划实施中的几个主要偏差

  以上对近百个经济社会指标的考察表明,“十五”计划中的绝大多数目标能够如期实现或基本能够实现,部分目标已经提前或超额实现,但是也有少数目标与当初计划有所偏离,其中较大的偏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偏离了原定目标,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更加突出。“十五”计划制定时,不曾预料到第三产业比重会下降。“十五”期间,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从2001年的56.5%提高到2003年的68.4%;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并且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37.4%降至2003年的27.7%。“十五”的头三年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速明显快于第三产业,两者分别为10.0%和8.1%。世界银行根据全球数据统计,人均GDP在人均1000美元左右水平,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4:35:51,中国目前为15.2:53:31.8,第二、三产业的比例与国际经验正好相反,说明中国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比较突出。由于在新一轮的工业高增长周期中,突出表现为制造业加速发展,特别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例快速提高,进而对就业、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压力。

  第二,就业结构调整没有达到预期,第二产业资本深化排斥劳动力的同时,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高增长、低就业”的问题更加突出。从1978—2003年,我国新增就业人口3418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6%,其中23%为第一产业吸纳,30%为第二产业吸纳,第三产业吸纳47%,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3.9%和6.5%,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但是“九五”以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下降,2000-2003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5,已经降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而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转变为负值,资本深化排斥劳动力的趋势十分明显。这种高增长、低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十五”期间的就业结构调整目标落空,也降低了农业向非农产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期,增长模式和就业结构的矛盾,使我国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第三,能源需求增长过快,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煤炭生产和消费超常规增长,能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十五”期间我国的能源形势出乎意料,从“九五”期间的负增长转向高速增长,能源生产年均增长率达到14.6%,几乎是GDP增长率的2倍。原来规划到期末能源生产量为13.2亿吨标准煤,实际上在2002年就已经突破了这一数值。2004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已达到18.4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更是达到了19.7亿吨标准煤,能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更加依赖外部供给。但是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2001-2004年能源消费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增长弹性高达1.13。煤炭产量更是超常规高增长,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就接近了11.7亿吨的规划值,到2004年达到19.56亿吨,四年间产量接近翻了一番,平均增长速度(18.3%)大大高于规划的3.23%。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发展速度均略快于规划目标,而天然气产量增长速度略低于原先的规划目标(见表11)。能源领域的供需矛盾尖锐化,煤炭比例从下降转而上升,能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直接导致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度增长,成为当前及未来相当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问题。

  表11 “十五”能源状况

指标
 单位
 规划目标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年均增长
 
一次能源

生产
 一次能源

生产量
 万吨

标准煤
 13.2亿吨
 106988
 120900
 138369
 160300
 184600
 
 
年增长速度
 %
 
 -2.0
 13.0
 14.4
 15。8
 15.2
 14.6
 
1)煤炭a
 产量
 万吨
 11.7亿吨
 99800
 116078
 138000
 166700
 195600
 
 
年增长速度
 %
 年均增长3.23%
 
 16.3
 18.9
 20.8
 17.3
 18.3
 
2)石油产量b
 万吨
 1.65亿吨
 16300
 16396
 16700
 17000
 17500
 1.8
 
3)天然气产量c
 亿立方米
 50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3.19%
 272
 303
 327
 350i
 415f
 11.1
 
4)水电产量d
 亿千瓦时
 3558亿千瓦时,年均增长8.38%
 2224
 2774
 2880
 2830j
 3280g
 10.2
 
5)核电等产量e
 亿千瓦时
 60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9.67%
 167
 175
 251
 437k
 501h
 31.6
 

  资料来源:a、b、c、d、e、f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7-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f、g、h来源于方芳《去年中国万元GDP能耗上升5.3%》,载于《中国环境报》2005年3月3日;i来源于周勇刚《解读中国能源路线图》,载于《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7月5日小k来源于中电联统计信息部《2003年全国电力生产主要统计指标快报》,载于《中国电力报》2004年1月6日;其他:2003年前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4年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规划》。

|||

  第四,主要污染物排放先下降后上升,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酸雨污染加重。“十五”计划设想主要污染物在2000年的基础上减排10%,由于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导致资源、能源消费的大幅度增长,最终导致这一目标落空。2000-2002年大气主要污染物按规划设想的目标排放量逐年减少,“两控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从1316.4万吨减少到1148.8万吨,减少了167.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从1995万吨减少到1926.6万吨,减少了68.5万吨;烟尘排放量减少了153万吨。但是由于能源消费大幅度增长,特别是煤炭消费陡增,导致“两控区”和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上升,分别比2002年增加181万吨和293万吨,烟尘排放比2002年增加了36万吨。以燃煤火电厂为主的高架源排放的二氧化硫总量不断增加,区域性酸雨污染没有得到控制,局部地区有所恶化。全国城市降水年均pH值小于或等于5.6的城市比例上升了4.8个百分点,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增加了2.8个百分点,pH值介于4.5-5.0之间的城市比例增加了3.2个百分点。未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下降,酸雨频率超过40%的城市比例上升了7.2个百分点。酸雨污染较上午出现加重的趋势。

  四、“十五”计划实施中出现偏差的原因

  “十五”计划制定时,将调整经济结构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要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但是从实施过程中上述几个偏差来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规划设想没有能够实现。中国经济自改革以来,已经逐步摆脱了苏联式的增长模式,尤其是“九五”期间通过大规模结构调整有了明显改观,出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能耗和污染排放总量下降的趋势。但是进入“十五”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逆转,重新转向低质量、低效益、低就业、高能耗和污染排放的增长模式。

  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发生较大的转变,投资驱动和投资效益递减成为主要特征。从经济增长来源看,1978-1995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年增长率约为3%-4%,而在1995-2001年期间则降为0.3%-2.3%之间,这一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投入,无论是资本生产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都明显下降。中国国内投资率一直在世界上处于最高水平,近年来,这一比例居高不下,2001年资本形成率为38.0%,2003年为42.9%,2004年达到44%,高于1993年经济过热时的资本形成率(43.5%),也创下了改革二十多年来的最高水平。我们计算,资本生产率(指资本存量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由正值变为负值,这反映了中国仍然是资本驱动增长模式和粗放型增长模式。

  “十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出现逆转,突出表现为:过度工业化,即工业占GDP比重过高,“六五”时期为39.4%,“九五”时期已经高达43.1%,2003年达到45.3%,也是世界上主要经济体中工业比重最高的国家;过度重工业化,1998年以后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64.3%,与大跃进时期工业发展模式相似;资源密集、能源密集、资本密集、污染密集的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等)发展过快。目前我国钢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25%,煤炭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31%,水泥产量更是惊人,相当于美国的8倍,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为40%以上,仅山东省的水泥产量就超过美国的总产量。这种“重工业化”模式道路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设想背道而驰,也是造成近两年投资过热、投资过度、效益低下的结构性原因。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又重新进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黑色”发展模式。从自然资产损失的变化来看,1985—1998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占GDP比重呈大幅度下降,从近20%降至4.5%,而后出现回升趋势,到2001年上升为6.5%,估计2003年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为7.5%。在“九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特别是煤炭消费绝对量出现下降趋势,各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不同程度地下降。国际能源署对中国这一时期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然而,在“十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耗大幅度增长,特别是煤炭产量和消费量陡增,导致各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重新大幅度上升。这显示了中国的增长模式开始转向更多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同时伴随着资本深化和排斥劳动就业,这与过度重工业化是紧密联系的。正是由于重工业比例大幅度上升,造成中国经济重新走入“黑色”发展模式。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中国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情条件下是难以为继的,也是全世界资源和环境条件所不能承受的。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转变增长模式将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任务。“十一五”规划需要继续将转变增长模式作为中心任务,核心是改变“资本高投入、就业低增长、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增长模式转变的关键是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