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城镇化进程加速,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幅度增长。2000-2004年,城镇化率由36.2%提高到41.8%,提高了5.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大大高于1978-2000年年均0.8个百分点的速度,并与“九五”期间增长速度持平,表明我国仍然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在世界上仍属于较低的水平,根据世界发展数据,2001年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7%,下中等收入国家为46%,上中等收入国家为77%,说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道路长度已达21.8万公里,新增5.8万公里,2002年就实现了18万公里的规划目标;2003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为9.3平方米,已经接近10平方米的规划目标;城市集中供热面积为21.6亿平方米,新增10.5亿平方米,是规划的新增5亿平方米的2倍;2003年天然气年供应量为141.6亿立方米,新增60亿立方米;2003年液化气年供应量为1126万吨,新增73万吨;城市燃气普及率从2000年的45.4%提高到2004年的81.5%,已经接近90%的规划目标;城市人均公用绿地面积达到7.4平方米,新增3.7平方米,接近8平方米的规划目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6620万立方米,大大超过规划目标(见表7)。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了土地过多占用、强制拆迁和土地征用、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泛滥等值得警惕的现象。
表7 “十五”城镇化进程
指标
单位
规划值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城镇人口比重
%
36.22
37.66
39.09
40.53
41.8
城镇从业人员比重
%
32.10
32.8
33.6
34.4
35.2
建制镇个数
个
19692
19555
19811
19588
19171
城市个数
个
663
662
660
660
中小城市个数
个
570
217
210
212
人均道路面积
平方米
10
6.1
7.9
9.3
天然气年供应量
亿立方米
新增90
82.1
12.9
141.6
液化气年供应量
万吨
1053.7
1136.4
1126.3
城市集中供热面积
亿平方米
新增5
11.1
14.6
15.6
18.9
21.6
城市燃气普及率
%
92
45.4
60.4
67.2
76.7
81,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8
3.7
3.9
5,4
6.5
7.4
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万立方米
新增2600
113.6
6620.4
垃圾无害化年处理量
万吨
7255
754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摘要(2005)》。
|||
(三)科技与教育。
“十五”计划提出的科技和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分别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从实施情况来看,“十五”期间我国的科技与教育加快发展,上述各类目标已经基本实现。高科技产业高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快速上升,高技术出口迅速增长,科技研发迅猛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1.我国已成为世界各类教育人口大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至2003年“两基”地区人口覆盖率已达91.8%;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94.1%,2002年就提早实现超过90%的目标;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目前规模跃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为19%,2002年就实现了15%的规划目标。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2004年为47.6%,距规划目标值60%尚有差距,完成情况不理想。目前我国各类教育人口占世界总数近20%,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各类教育人口大国。全国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为7.32年,已超过世界人均水平(6.66年),是世界人力资本总量第一大国。
2.高科技产业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升。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值达到2.75万亿元,相对于2000年的14.11万亿元几乎翻了一番。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2003年高技术产业对整个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6%,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3.3%提高到2004年的4.5%。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迅速上升,由2000年的14.9%提高到2004年的28.3%。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IT产业、电子通讯产业等领域,包括车载电话、手机、电脑、DVD、音响设备、电脑主板等。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正在迅速从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密集型向高技术密集型转变。
3.科技研发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大国。“十五”期间,我国的科技研发进入了黄金时期,投入经费不断增加,2004年全国R&D经费支出1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2000年为1%,到2004年提高到1.35%,已经接近1.5%的规划目标。从事R&D的科学家全时人数,已由2000年的69.5万人年,提高到92万人年,提前实现了90万人年的规划目标。2004年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35.4万件,授权专利19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4.7%和4.4%,本国居民专利授权量已达到15.13万件,而2000年为9.52万件(见表8)。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各种科技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都大大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表明中国正处在一个以指数增长为形态的新知识与新技术爆发增长期。
表8 “十五”科技与教育发展
指标
单位
规划目标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R&D经费
亿元
895.7
1042.5
1287.6
1539.6
1843
R&D经费占GDP比重
%
1.50%
1
1.07
1.23
1.31
1.35
从事R&D活动科学家全时人数
万人年
90
69.5
74.3
81
86.2
92
本国居民专利授权量
万件
9.52
11.4
13.2
14.96
15.13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a
%
由4%左右提高到6%左右
3.3
3.5
3.6
4.4
4.5b
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c
%
由9%左右提高到16%
18.6
19.7
20.5
21.4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
%
由15%左右提高到25%
14.9
17.5
20.8
25.2
28.3d
“两基”地区人口覆盖率e
%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
90
91.8
初中毛入学率
%
90%以上
88.6
88.7
90
92.7
94.1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60%左右
42.8
42.8
42.8
43.8
47.6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15%左右
12.5
13.3
15
17
19
资料来源:a来源于科技部《中国高科技产业数据库(2003)》;b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的有关数据估算;c来源于发改委《我国高技术产业提前两年达到“十五”规划的主要目标》;d来源于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e来源于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他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摘要(2005)》。
(四)可持续发展。
“十五”计划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0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情况喜忧参半:人口目标较好实现;生态建设力度大为加强,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幅增长,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基本实现预期目标;与此同时,污染物排放减少的趋势从2003年发生逆转,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增加,酸雨污染加重。
1.人口目标较好实现,人口继续低增长。“十五”期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6.32%0,实现了控制在9%。之内的目标,2004年仅为5.38‰。2004年总人口为129988万人,预期可以实现2005年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的目标。目前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历史最低点,也是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最低的国家之一,甚至还低于部分发达国家。
2.生态建设力度大为加强。根据第五次森林普查(1999-2003年)资料,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18.21%,实现了规划的提高到18.2%的目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0年的28.1%提高到2003年的31.5%,距离35%的规划目标尚有一定差距。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5002万公顷,大大超过1120万公顷的原定目标。
3.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所减少,但是大气污染排放出现反弹,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十五”前两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均呈减少态势,但是从2003年这种趋势发生了逆转,烟尘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开始增加,到2004年几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更是同时增加。与2003年相比,2004年化学需氧量排放增加了10.1万吨,固体废物排放增加了446万吨,烟尘排放增加了51.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增加了91.5万吨。2004年与2000年相比,固体废物排放减少25.1%,已经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7%,烟尘排放量减少5.6%,距离减排10%的目标尚有差距;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12.8%,远没有实现规划目标(见表9)。
|||
表9 “十五”可持续发展事业
指标
单位
规划目标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累计值
人口自然增长率
‰
控制在9‰以内
7.58
6.95
6.45
6.01
5.87
全国总人口
万人
控制在13.3亿人以内
126743
127627
128453
129227
129988
森林覆盖率a
%
提高到18.2%
16.55
18.21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b
%
提高到35%
28.1
28.4
29.75
31.15
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
万公顷
1120
1006
3168
306
1103
425
5002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二氧化硫
万吨
减排10%
47
21
-232
-91.5
增加12.8%
化学需氧量
万吨
40
38
34
-10.1
减排7.0%
烟尘
万吨
95
58
-36
-51.5
减排5.6%
固体废物
万吨
292
259
694
-446
减排25.1%
资料来源:a2000—2003年数据来源于全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资料,2004年的数据来源于全国第六次森林普查(1999-2003)资料;b来源于建设部综合财务司《城市建设统计公报》;其他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2005)》。
(五)人民生活水平。
“十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人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好转。实施结果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大,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更快,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
1.城乡人民收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年均实际增长率为9.7%,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率为5%,两者都实现了预期目标,但前者增长速度快于后者,2002年前者增长速度在13.4%,而后者仅为4.8%。“十五”前几年基本是延续了1997年以来的城乡收入扩大的趋势,到2003年的城乡收入比值已达到3.23倍。之后由于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一系列政策,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2004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为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7%,两者的增长速度差距有所缩小。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国家权威报刊媒体发表和转载广西国史学会专家何成学的理论文章
广西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何成学研究员在纪念建党百年和党史教育学习活动中,以高站位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光辉历程》一文,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学术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8日第5版专版头条,该文系2021年广西社 【详细】
以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极 为推动钦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2017年视察广西时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作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在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广西充分释放“海 【详细】
陆金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广西各地积极发挥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蔗糖、粮油、果蔬 【详细】
全面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平稳有机高效衔接 走出一条具有灌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考
灌阳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多年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0841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96.19%,实现减贫史上的新跨越,成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开启了乡 【详细】
钟恒钦:构建脱贫攻坚高效帮扶体系
广西靖西市属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差、底子薄。全市总人口67万人,经过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十三五”期间共有贫困村15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7032人,贫困发生率为22.6%。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分别排在全区第一位和第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