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16日 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李源 陈宇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中广网珠海6月3日消息 (记者李源 通讯员 陈宇华)去年,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反哺农村、居民反哺农民”机制建设,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上山下水进屋”发展特色产业,成效显著,有效地破解了“三农”难题。 

    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反哺农村、居民反哺农民 

    三灶镇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与发展工业紧密联系起来。镇委、镇政府反复强调:没有村民的发展就没有三灶的全面发展,致力于的机制建设,在制定实施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农村(社区)年度工作考核方案,奖励激励农村基层全面抓好发展,去年全年发放扶持资金219万元。因此,各村组办实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效明显,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全年各村新建(收购)工业厂房2.56万平方米,使总面积达到11.16万平方米。新建商铺1.1万平方米、工人宿舍楼5500平方米。各村集体纯收达到2757万元,比2004年增加了937万元,增幅达52%。 

    海澄村用了540万元一次性付款购回1.4万平方米的厂房,现已出租了一部分,全年村集体纯收入达到293万元,比2004年增长173%,困难多年的村集体经济终于走出谷底见到了灿烂的阳光。鱼林村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投入了630万元,新建8500平方米的厂房、商铺与工人宿舍楼,全年村集体纯收入达356万元,比2004年增长18.7%。中心村筹集550万元新建9265平方米的厂房商铺,村集体纯收入达650万元,比2004年增长18%。鱼月村集体纯收入达821万元,比2004年增长6%。草堂湾社区的草堂居民小组,金海岸社区的斜尾、黄绿背居民小组和三灶社区集体及下属9个居民小组集体收入共达363万元,比2004年增长13%。

    上山下水进屋,发展特色产业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强劲发展,农民赖以谋生的土地愈来愈少。三灶镇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以养殖为主、种植为铺的农业生产格局,主要在引导农民“上山下水进屋”上做文章。

    “上山”就是引导与支持农民向山地进军种植水果,使全镇水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5611亩。如中心村木头冲村民小组73户村民几乎每户都在屋前屋后的山地上劈有果园,多则300多亩少则20多亩,上山种植水果蔚然成风。

    “下水”就是引导农民做活滩涂和养殖围(塘)的文章,使全镇水产养殖面积迅速扩大到5.03万亩。如镇委、镇政府全力组织协调各方帮助海澄村理顺附近滩涂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全程跟踪落实海澄村获得2.1万亩滩涂的权属,使该村有300多名村民向村委会承包滩涂从事水产养殖,也使该村集体收入每年净增160万元。其它水产养殖也捷报频传,养殖面积达2.93万亩,其中25户经区农业局审批的“水产养殖科技示范户”对虾、青蟹养殖效益突现。青湾金鲳鱼养殖扩大到1200亩,每亩利润高达6000多元。

    “进屋”就是引导和支持农民充分利用闲置房屋、闲散资金发展投入少风险小价格稳收益大见效快的家庭养殖业。实践证明这是短平快的致富项目,仅在鱼林村就有30多户农民发展家庭养兔业。养兔专业户吴甲大就是成功的典范,2005年上市肉兔种兔超过5000只,纯收达10万元以上。镇委、镇政府争取到市农业局拨款30万元扶持鱼林村养兔示范户,扩大辐射带动效益。同时,定期请来行家里手免费为种养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种养水平和效益。

    据统计,2005年三灶镇农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达到6930元,比上年增长13%,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150万元,标志着三灶镇农渔业从传统的“低端”走向产业的“高端”,也意味着颇为棘手的“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