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15日 来源:经济日报农村版 作者:刘红梅 武朝晖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政府是关键,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是政府农村工作的中心。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发挥农村科技带头人的作用,调产业、创品牌,真正找到了一条引导农民致富的好路子———
  有“中国青椒之乡”之称的山西省长子县是全国最大的青椒生产基地,每年的6~8月,每天都会有200多辆大卡车将长子县的青椒运往省内外120多个大中城市。
  长子县县长冯俊义告诉我们,长子县的青椒产业还没有形成之前,大多数农民种的还是传统的玉米、谷子,一亩地一年顶多也就收入600多元。
  早在1980年,李生贵就在承包的200亩土地上试种青椒,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种植的青椒亩产达到5000公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富裕起来的李生贵办起了培训班,免费提供技术资料,从引种、供苗到技术指导、找销路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在他的带动下,农民开始自发地种植青椒。
  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农民种植青椒。县委、县政府的鼓励政策,农民专家李生贵的带动,加上当地农民对致富的渴求和市场对优质青椒产品巨大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合力,短短几年,长子县的青椒种植遍布19个乡镇、300多个村,全县8万亩青椒总产值达到了2亿元,成了长子县经济的第一大主导产业。1995年长子县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青椒之乡”。
  然而由于粗放型种植造成的大面积病虫害,直接导致了长子大青椒产量下降,效益滑坡,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说什么也不能让长子青椒的品牌倒掉!”,2002年,时任长子县主管农业的副书记冯俊义领着农民青椒专家李生贵和农业科技部门的同志去山东取经,回来后就在田间研究探讨,第三代钢丝管结构“生贵式大棚”终于试制成功了。这种大棚省工省料,操作简便,抗风雪能力强,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长子青椒的病虫害问题,而且一个大棚的前期投资也由原来的8000元降至每亩2800元。
  “生贵式大棚”青椒当年4月下种,6月中旬就可上市,比一般青椒提前上市1个月。8月中旬青椒收完后还可以种西葫芦,9月上市后一直可以延续到11月底,这又比其他蔬菜延后一个月,平均每亩的效益达到1万多元。
  县领导再一次抓住时机,将“生贵式大棚”在全县进行推广,长子县的青椒产业又呈现出了当年的势头,而且周边市县以至河南、河北和陕西等地也纷纷来长子取经。
  问及长子县青椒产业今后的发展时,冯俊义胸有成竹:“现在农民种青椒,我们的政策更加明确。”资金方面,农民采用“生贵式大棚”种青椒的设施投入,政府通过信用联社支持80%的小额贷款,此外,每种植1亩青椒政府还要奖励200元;技术方面,县电视台专门设有“生贵时间”,每周三期,由李生贵亲自讲解青椒管护的有关技术要点,还可请李生贵现场解答;销售方面,县里还要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扩大经纪人队伍,保证农民产多少卖多少;另外,还要发展青椒加工的相关产业,进一步提高青椒生产的效益。
现在,长子县农民人均收入3800元,到“十一五”期末,长子县仅青椒和养鸡两大产业,就能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
 
    成功之道
    经过深入调查和认真分析,长子县将农业产业调整的方向定在了发展大青椒生产上,原因有四:一是长子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长子和山东、河北同处于36.5度纬度带,是最佳的蔬菜生产和设施农业带;三是长子农民科技专家李生贵有种植青椒的成功模式和成熟的技术,他种出的大青椒品质优良,深受市场青睐,一亩地可收入9000元左右;四是长子青椒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