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19日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王冰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专家视点

  建设新农村,发展经济是关键。说到农村工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人们很容易得出总结性的四个字:“无工不富”。
 
  值得关注的“招商引资”和“招商选资”
 
  目前,在我省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村工业化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河流、土地被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情形。鉴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有的地方已改变以往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方式,步入了谨慎的“招商选资”阶段。选什么样的“资”,当然首先考虑的就是引进来的项目除了效益高以外,对当地环境的污染要少。
 
  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不要的一些污染大的项目,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土地是大镇,经济是弱镇,财政是穷镇”的乡镇,为了缩小与发达地区乡镇存在的较大差距,为了在较短时期内改变当地的贫穷落后面貌,就用牺牲良田、牺牲环境为代价,有的甚至以“零地价”的优惠条件千方百计吸引这些项目去“落户”。
 
  我省发达地区的乡镇大多位居沿海地区,处于各个水系的下游,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则大多位居山区,处于水系的上游,如果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果可想而知。如何看待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招商选资”,实际上落脚点在如何理解农村工业化和如何依靠生态农业致富这两个问题上。
 
  农村工业化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就是要避免重复走过去高投入、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益,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传统工业化的老路。笔者认为,农村工业化的内涵更加丰富,除包括引资的工业企业必须达到效益高、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要求外,还包括用先进的工业理念去经营和管理农业的过程。“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先生早年就认为,所谓工业化是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对于农业来说,这一系列的基要生产函数就是农业技术、农业经营制度、农村的人力资源等因素发生变化,即以高新农业科技、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制度、现代新型农民来替代传统落后的农业技术、制度和素质低下的农民。
 
  在发达地区农村,着力以工业化的理念去经营农业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以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化所走过的道路看,在这些地区,当前迫切需要的是更新观念,以工业化的理念去经营农业。一方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符合环境指标的项目工厂建设在工业园区,改变过去以自然村为单位,工业企业布局高度分散的状况,以便于对企业的统一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和费用。另一方面,要把工业企业先进的管理经营方式引入农业,通过企业化的生产把一家一户的小农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把城市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入农村,最终改变农村的经济、政治、生活和文化面貌,从传统落后走向现代先进。
 
  在欠发达地区农村,青山绿水是无价的财富,应着力发展生态农业
 
  笔者认为,沿海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初期所走过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并不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去效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山绿水,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与发达地区农村引进工业项目发展农村经济相比,欠发达地区应着力于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也就是说,把农村看成一个“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整体农业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依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自然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生态农业建设是目前最适合贫困农村发展的模式之一,它的规模可以小到户,也可大到县,在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的同时,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寻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完善衡量经济发展和考核干部政绩的指标体系
 
  当前,在欠发达地区大多数乡镇干部并不是不知道生态农业建设的益处和浪费土地资源招商引资带来的弊端,也深深懂得长久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环境和生态条件基础上,如果单一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保护,短期内增长的经济效益必定不持久的道理。问题在于,乡镇干部的短期任职期限与生态农业较长期才能得到回报发生了矛盾,还有上级部门短期内要求的经济增长指标与生态农业较长期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发生了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完善当前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干部政绩的指标体系。比如,在衡量某地区经济增长水平时,要扣除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设置与干部任期相匹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以杜绝急功近利,牺牲自然资源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竭泽而渔行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