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中央和地方‘好戏连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可概括为“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总体健康”三句话。
唐仁健说,全国上下已形成一个热情关心、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声势大。中央先后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下发今年一号文件,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直接对全国县委书记和县长开展专题培训,研究、部署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地普遍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协调,15个省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31个省份都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下发了指导新农村建设的文件。
二是启动快。天津、吉林、江西、浙江、广西等5个省份已编制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北京、河北等22个省份正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26个省份已确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方案。
三是投入多。中央财政今年预算支农资金规模达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有所增加。发展农村沼气安排25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安排40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前不久国务院又专门安排125亿元对种粮农民实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每年安排137亿元对库区移民进行后期扶持。各地也普遍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初步统计19个省份的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
据唐仁健介绍,各地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出现新的变化和积极趋势。如,夏粮在气候异常情况下连续第三年增产,农民收入在前两年连续增加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业三税全面取消,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
“各地注意改进工作方法,用民主商议的办法搞建设,注意抓农民关心的实际问题,着重提高农村生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他同时指出,推进中确实也存在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但这只是前进中的问题,并不影响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的主流和大局。
唐仁健概括说,从实践和群众反映看,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有急的倾向。对建设新农村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短期工作目标来要求和部署,在工作推进上操之过急,缺乏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二是有偏的倾向。对建设新农村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认识不够,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在工作中偏重于新村规划和村庄整治,对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深化改革的任务重视不够。三是有冒的倾向。脱离当地实际,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盲目攀比发达地区,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标准定得过高。四是有同的倾向。不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区分轻重缓急,一张图纸,一种模式,一个步调。另外,少数地方在新农村建设试点过程中存在违背农民意愿调整承包地、宅基地以及集中资金“垒大户”等倾向。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牵涉面宽,任务繁重,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唐仁健说,下一步工作要突出把握好六个方面:一是注意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一方面,要把政策宣传作为宣传重点。深入广泛地宣传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基本原则,深入浅出地解读建设新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把中央的精神传达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另一方面,注重宣传典型的示范性和适用性,更多地宣传中西部地区、传统农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典型,宣传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让农民得实惠的典型,宣传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典型,宣传用民主办法搞建设、真正把决策权交给农民的典型。
二是突出生产发展中心任务,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大多数地区而言,必须突出抓好生产发展,重点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多下功夫,多想点子,多出思路,多办实事。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促进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三是坚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和发展动力。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改革的前提,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推进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撤乡并村和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都不能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在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要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四是妥善处理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和社会主动的关系,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一方面,本来应当承担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政府要承担起来。另一方面,应当由农民自己投入的事业,也要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适当支持,引导农民自力更生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物质和精神的鼓励,如适当调整税收政策,吸引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包村包片、村企结对等方式,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核心是既要避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什么都靠国家、靠中央;又要避免推卸责任,凡事都强调靠农民、靠地方。
五是真正把决策权交给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干什么不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以及怎么干,要由农民确定,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迫农民。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向和物资运用,都应当让农民知情,接受群众监督。新农村建设为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要落实好村民自治制度,搞好村民议事和村务公开。
六是搞好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注重实效。进一步细分地域类型、细化指导措施,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认真研究中西部地区、传统农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要突出特色,包括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特别要突出乡村特色,不能把新农村建成新城镇。不搞统一标准,不搞达标升级,不搞评比检查。各地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的起点高低和进展快慢也会各不相同,绝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检验、去要求。
责任编辑:木偶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国家权威报刊媒体发表和转载广西国史学会专家何成学的理论文章
广西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何成学研究员在纪念建党百年和党史教育学习活动中,以高站位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光辉历程》一文,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学术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8日第5版专版头条,该文系2021年广西社 【详细】
以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极 为推动钦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2017年视察广西时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作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在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广西充分释放“海 【详细】
陆金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广西各地积极发挥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蔗糖、粮油、果蔬 【详细】
全面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平稳有机高效衔接 走出一条具有灌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考
灌阳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多年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0841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96.19%,实现减贫史上的新跨越,成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开启了乡 【详细】
钟恒钦:构建脱贫攻坚高效帮扶体系
广西靖西市属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差、底子薄。全市总人口67万人,经过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十三五”期间共有贫困村15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7032人,贫困发生率为22.6%。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分别排在全区第一位和第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