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7月26日 来源:新华网-农民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中央和地方‘好戏连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可概括为“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总体健康”三句话。

  唐仁健说,全国上下已形成一个热情关心、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声势大。中央先后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下发今年一号文件,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直接对全国县委书记和县长开展专题培训,研究、部署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地普遍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协调,15个省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31个省份都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下发了指导新农村建设的文件。

  二是启动快。天津、吉林、江西、浙江、广西等5个省份已编制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北京、河北等22个省份正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26个省份已确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方案。

  三是投入多。中央财政今年预算支农资金规模达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有所增加。发展农村沼气安排25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安排40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前不久国务院又专门安排125亿元对种粮农民实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每年安排137亿元对库区移民进行后期扶持。各地也普遍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初步统计19个省份的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

  据唐仁健介绍,各地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出现新的变化和积极趋势。如,夏粮在气候异常情况下连续第三年增产,农民收入在前两年连续增加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业三税全面取消,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

  “各地注意改进工作方法,用民主商议的办法搞建设,注意抓农民关心的实际问题,着重提高农村生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他同时指出,推进中确实也存在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但这只是前进中的问题,并不影响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的主流和大局。

  唐仁健概括说,从实践和群众反映看,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有急的倾向。对建设新农村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短期工作目标来要求和部署,在工作推进上操之过急,缺乏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二是有偏的倾向。对建设新农村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认识不够,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在工作中偏重于新村规划和村庄整治,对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深化改革的任务重视不够。三是有冒的倾向。脱离当地实际,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盲目攀比发达地区,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标准定得过高。四是有同的倾向。不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区分轻重缓急,一张图纸,一种模式,一个步调。另外,少数地方在新农村建设试点过程中存在违背农民意愿调整承包地、宅基地以及集中资金“垒大户”等倾向。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牵涉面宽,任务繁重,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唐仁健说,下一步工作要突出把握好六个方面:一是注意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一方面,要把政策宣传作为宣传重点。深入广泛地宣传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基本原则,深入浅出地解读建设新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把中央的精神传达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另一方面,注重宣传典型的示范性和适用性,更多地宣传中西部地区、传统农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典型,宣传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让农民得实惠的典型,宣传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典型,宣传用民主办法搞建设、真正把决策权交给农民的典型。

  二是突出生产发展中心任务,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大多数地区而言,必须突出抓好生产发展,重点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多下功夫,多想点子,多出思路,多办实事。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促进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三是坚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和发展动力。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改革的前提,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推进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撤乡并村和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都不能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在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要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四是妥善处理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和社会主动的关系,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一方面,本来应当承担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政府要承担起来。另一方面,应当由农民自己投入的事业,也要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适当支持,引导农民自力更生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物质和精神的鼓励,如适当调整税收政策,吸引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包村包片、村企结对等方式,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核心是既要避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什么都靠国家、靠中央;又要避免推卸责任,凡事都强调靠农民、靠地方。

  五是真正把决策权交给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干什么不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以及怎么干,要由农民确定,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迫农民。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向和物资运用,都应当让农民知情,接受群众监督。新农村建设为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要落实好村民自治制度,搞好村民议事和村务公开。

  六是搞好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注重实效。进一步细分地域类型、细化指导措施,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认真研究中西部地区、传统农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要突出特色,包括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特别要突出乡村特色,不能把新农村建成新城镇。不搞统一标准,不搞达标升级,不搞评比检查。各地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的起点高低和进展快慢也会各不相同,绝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检验、去要求。

                           责任编辑:木偶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