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邦杰率致公党中央“创新节地机制确保持续发展”调研组,赴河南、湖南、四川等地调研节约集约用地问题时发现,第一,我国现有农田中普遍存在着田块细碎、田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多的现象,通过合理规划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约4700万亩。第二,北方农村居民点“空心村”多,南方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治理“空心村”、退宅还田等整理措施,可以增加有效耕地约4300万亩。第三,全国因工矿生产建设造成废弃土地约6000万亩,复垦可补充耕地的潜力约2300万亩。再加上适度土地开发,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总潜力为2亿多亩。依靠土地整理增加耕地的潜力是10%;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潜力至少是20%,相当于增加耕地4亿亩。(据8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
看罢这条新闻以后,笔者的第一反映,这个调研颇有实际意义和指导意义了。它把各地如何保护土地、挖掘潜力、整合资源、科学开发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基本都给“兜”上来了。比如,周口市实施“三项整治”,即对全市旧宅基地、工矿废弃地以及砖瓦窑厂进行了治理。近两年来,全市整理土地总面积22.91万亩,净增耕地总量13.7万亩;再如,长沙市提出了“看重田里、注重园里、发展山里”的开发思路,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开展土地整理,综合整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出了一条“增加耕地与建设新农村”的双赢之路;还有,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以“拆院并院”为核心的土地综合整理项目,他们聘请专业设计单位对农民新村集中统一规划建设:对道路、沟渠、安置点、村镇建设用地进行归并设计;对废弃的农村院落、道路、荒草地、田土坎则采取“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整理成水田或者旱地,然后进行招商。
与上述做法恰恰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土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人为破坏土地资源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借搞新农村建设之机,无视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强行开展“大拆大建”,实行整体搬迁,重新占用大面积的耕地,造成失地农民增多;也有的故意制造土地“流转黑洞”,擅自扩大集体“机动地”面积,依仗职权搞“廉价发包”,或搞其他建设项目,少数人大发“土地财”;还有的靠“吃地卖土”,充当“地老虎”。置《土地管理法》于不顾,占用大面积的农民口粮田建砖厂、烧土窑,吃祖孙饭。再加上近几年到处可见的那些杂草荒芜、破烂不堪、宣判死刑、无人问津的各类“开发区”,我们的土地浪费实在是骇人听闻。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有的地方依然我行我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之一。
实践证明,保护土地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创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国土为基”的科学理念,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国策意识,珍惜每一寸土地,完善监管机制,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千方百计挖掘土地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对那些肆意破坏土地资源、非法乱占耕地的行为,要依法严惩不贷!
责任编辑:木偶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国家权威报刊媒体发表和转载广西国史学会专家何成学的理论文章
广西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何成学研究员在纪念建党百年和党史教育学习活动中,以高站位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光辉历程》一文,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学术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8日第5版专版头条,该文系2021年广西社 【详细】
以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极 为推动钦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2017年视察广西时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作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在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广西充分释放“海 【详细】
陆金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广西各地积极发挥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蔗糖、粮油、果蔬 【详细】
全面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平稳有机高效衔接 走出一条具有灌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考
灌阳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多年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0841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96.19%,实现减贫史上的新跨越,成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开启了乡 【详细】
钟恒钦:构建脱贫攻坚高效帮扶体系
广西靖西市属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差、底子薄。全市总人口67万人,经过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十三五”期间共有贫困村15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7032人,贫困发生率为22.6%。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分别排在全区第一位和第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