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农村的外部环境对农信社发展形成较大制约。例如,农业受到水、旱、虫灾的影响较大,而农业保险长期缺位;农信社缺乏风险管理工具;农户和农业企业的信用意识有待增强,等等。农信社生存环境亟待改观。 突破固有思维模式 据记者了解,目前农村贷款难,主要是由于农户和农业企业普遍缺乏贷款抵押物。这也是近年来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出农村的原因。 但是,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扎根农村的农信社来说,如果以这种思维固化头脑,农信社的发展会受到极大制约。因此,农村金融要取得成功,就要有一种与一般商业银行不同的贷款与还贷机制。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认为,农村金融创新机制首先要打破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贷款抵押机制,例如可通过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甚至通过几户联保等方式替代不动产抵押。另外,为广大农民服务的贷款也不能以商业银行坐商式的方式经营,信贷员要到村子里去,把存贷款的业务做到田间地头。 汤敏还认为,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能赚钱,利率要高于传统的商业银行。由于小额信贷额度小、成本高,要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而且,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借到钱,利率稍高一些是可以承受的。因此,有专家指出,可以根据三农经济的实际情况确定贷款利率水平,适当尝试推行差别贷款利率,以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 临高联保贷款和一些信用联社的小额贷款,恰恰就是突破了传统银行的固有模式。因此,农村金融创新其实大有可为。 分散农业信贷风险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农业遭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双重约束,是获利较低的弱势产业。因此,一旦出现天灾和市场风险,农户贷款往往难以及时归还。其实,大多数农户还是有还款的良好愿望的,但农业保险的缺位在某种程度上增大了农信社的风险。 省内的农业保险非常薄弱,客观上无法替农民分散风险。据乐东农信社副主任颜进波介绍,从事农业保险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海南分公司,在经历2003年年底的“尼伯特”台风后,于2004年便停止办理业务。 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金融工具创新,或许是分散农业信贷风险的另一途径。 据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介绍,通过农业龙头公司成立担保公司,是多元化农村金融的一个可行的模式。 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大多都是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来生产,并对农户的产品予以收购,农户构成了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天然的下游,而这种模式就使担保公司对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了如指掌,而且通过收购其产品方式,又控制着农户的未来现金流。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和掌控手段。 如果以此为模式,由龙头企业成立一家专业的担保公司,来担保和其关系紧密的农户向农信社的贷款,信用社风险就会大幅降低,同时,信用社贷款意愿大大加强。农信社给这些农户提供担保的风险非常小,因此,推广“龙头企业+担保公司+农信社+农户”的四位一体的金融创新方式,龙头企业既可以迅速扩大基地规模,做大做强,农户还可以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来增加收入。 据了解,目前我省尽管也有一些小型担保公司,但是为农业贷款提供担保的公司很少,而且,缺乏对农业贷款的监督和控制。而以龙头企业成立的担保公司可以解决农户贷款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值得借鉴。 多种状况有待改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信社担当着农村金融的主力,但是目前面临的一些困难与其担负的重任极其不适应,急需政府支持。例如,日渐崛起的邮政储蓄对农信社形成了竞争。由于农信社在金融电子化程度方面较为落后,还不能做到全国联网,目前只是全省通存通兑,而后者的用户可以走遍神州了。另外,即将改组成功的邮政储蓄银行也将以银行的身份获得贷款资格,将成为农信社在农村地区有利的竞争者。 农信社遭遇竞争还体现在邮政储蓄吸收存款能力要大于农信社,这使得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信贷需求的增加与实际资金的供给矛盾突出,根本无法发挥“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扶持作用。邮储资金的分流不仅削弱了直接可用资金的整体实力,同时为农村信用社设置了筹集支农资金障碍。 还有,农村的整体信用环境并不理想,近年来,尽管我省培育了一些信用村、信用户,但是与百万户的农户相比,仍然不够。个别地区仍存在着一些农户恶意骗贷的现象,除了要大力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在农村地区构建农户征信系统、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的行动仍然很有必要。 此外,央行再贷款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匹配。一些农信社主任告诉记者,种植业或养殖业的生产周期都是在一年以上,而目前央行支农贷款资金仅仅是一年期的,这就造成信用社贷款与央行贷款的时间差,因此农信社还本付息勉为其难,因此,加大对支农贷款的优惠力度,仍然是重要的。 |
责任编辑:木偶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国家权威报刊媒体发表和转载广西国史学会专家何成学的理论文章
广西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何成学研究员在纪念建党百年和党史教育学习活动中,以高站位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光辉历程》一文,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学术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8日第5版专版头条,该文系2021年广西社 【详细】
以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极 为推动钦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2017年视察广西时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作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在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广西充分释放“海 【详细】
陆金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广西各地积极发挥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蔗糖、粮油、果蔬 【详细】
全面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平稳有机高效衔接 走出一条具有灌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考
灌阳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多年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0841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96.19%,实现减贫史上的新跨越,成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开启了乡 【详细】
钟恒钦:构建脱贫攻坚高效帮扶体系
广西靖西市属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差、底子薄。全市总人口67万人,经过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十三五”期间共有贫困村15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7032人,贫困发生率为22.6%。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分别排在全区第一位和第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