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3月28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郭焕成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中国地理学会观光农业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博士生导师郭焕成

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1)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在现阶段,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有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中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和建设的首要问题。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工业优先”和“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国家建设投资和国民收入分配一直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形成十分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极其微弱。因此,如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扭转城乡发展失衡的局面,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

(2)国际城乡发展的经验证明,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不同的。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中国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工业和城市经济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实力大大增强。

据统计显示,人均GDP在1999年已经超过780美元,高于世界银行低收入国家755美元的标准,标志着中国已经走出工业化初期和低收入国家行列。2003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在2003年后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快速阶段。此时,中国经济发展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和条件。因此,中国应该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切实转变传统的城市偏好政策取向,自觉地调整国家投入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互相促进、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创新体系。

(3)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已经影响社会和谐与发展。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农民收入2004年比2003年增长5%,人均才3200元,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1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125:1,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城乡收差距2.57:1相比,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距离。其中城镇居民统计的可支配收入中还没有涵盖市民所享有的各种补贴,比如城镇居民很多享受公费医疗、城镇中小学能够获得国家大量财政补贴,城镇居民还享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济等,而农村农民却没有这种待遇或者很少。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更大。因此,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新农村建设是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一个发展农村、建设农村、振兴农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个村庄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农村全面发展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建设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交通、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等多方面,是现代农村社会综合发展和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我国“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应具有五条基本内容和要求:

①生产发展。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增强农民富裕、农村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生活宽裕。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广大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③乡风文明。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先进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开展文明、环保、卫生、生态村建设,建设文明新农村。

④村容整洁。指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新风貌,达到村舍整洁卫生、布局科学合理、社会治安良好、农民安居乐业。

⑤管理民主。指进一步健全农村各项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民主自治,不断促进农村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

3、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1)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建设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的落后面貌,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公共事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2)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农活还靠人工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推广机制不活,科技贡献率不高;农业经营理念陈旧,凭经验搞种养经营,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3、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必须加强农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使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其他产品才能及时卖出去,卖上好价钱,生活需要的各种消费品才能保证供应,农村市场才能繁荣。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民居住条件才能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农村和谐社会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