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8月07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许忠宝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之成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区农村信用社不断加大支持“三农”工作力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服务功能弱化、信贷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要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支持“三农”机制、制度,完善相关政策,完善服务体系,扩大资金供给规模,促进资金供求平衡,使农村信用社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挥应有作用。

  一、深化改革,完善服务功能

  一是加快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要结合当地发展和自身实际,认真探索合适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完善管理体制,把信用社真正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实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为农户生产经营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地方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减少行政干预,进一步转变职能,从财税政策、服务功能和服务条件上全方位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二是努力提高信用社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步伐,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进而提高农信社的业务处理能力和服务效率。三是充分发挥信用社资源优势,做好政策、信息、技术等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市场农业、特色农业、定单农业,在不断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中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益。

  二、着力抓好资金组织工作,努力增加资金供应量

  抓存款是农村信用社增强造血功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转变资金组织工作策略,优化资金组织结构,为服务“三农”提供资金保证。一是遵守国家利率政策,严格执行金融规则,实现存款正常增长,在抓好服务工作的基础上,稳定现有客户,争取企业部门到信用社开户,坚持走低成本资金组织工作新路子,降低存款成本。二是以效益为导向,调整储蓄机构网点,实行扩大规模经营,使资金组织在量和质上有新突破,形成存款规模优势,取得存款规模效益。三是适当集中财力,推进存款工作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对存款增长的贡献率。

  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以农业为主的信贷服务战略

  一是在切实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选准信贷重点,注重增加对有市场、有效益的“三农”项目信贷支持,积极支持信誉好、风险度低、符合农业产业化要求的发展项目。二是以支持高新科技为信贷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农业项目发展,支持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在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总量上,应注意合理配置,使资金投向充分体现在支持优势和主导产业上。三是实行信贷规范管理。信贷投放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突出地方产业优势,提高经济增长率。总之,要把信贷的自主权与服务地方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信贷投放既明确重点又体现兼顾行业,既安全又有效益保证。

  四、以科技为重点,以加工为配套,支持种、养、加一体化的大农业体系建设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科技进步是关键。作为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农村信用社,要筹集资金,搞好小额信贷扶持,在相应满足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每年划出部分固定资金用于科技兴农贷款,并在信贷投放利率上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促进科技增加投入。注重支持科研服务组织,增加科技储备量,促进科技普及,提高劳动者素质。支持种、养、加一体化的大农业体系建设,在支持种养殖业的同时,积极支持农产品的初深加工业。围绕本地有特色和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瞄准国内外消费市场,积极支持上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五、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信贷服务考核体系

  加强农村市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使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在做好种养殖业信贷服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支持市场建设、交通建设以及电网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农民劳动强度。要在利用好现有信贷资金的前提下,支持各种农副产品的专业市场建设,为销售农副产品提供资金保证,确保农产品在销售环节上畅通无阻,实现农副产品的大流通。要建立“三农”贷款需求档案制度和信誉排行榜制度,对“三农”的资金需求、信用状况分类排队,并灵活运用差别利率,支持信誉好的项目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农村信用联社百色办事处)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丹子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