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2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汪晓东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就业,社会保障也没有跟上,就急风暴雨式地搞“村庄消灭战”,那么,这样的新农村,对农民有多大意义呢?

 

  “农村就要像农村。”前不久到河南舞钢市“走基层”采访,市委书记高永华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农村就要像农村,联系现在一些地方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现象,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比如,有的地方提出,要按照城市的标准建设新农村。于是,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工业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会发现在田野里长出很多高楼,名曰“农民新村”、“农民小区”,实际上就是农民集中聚居区。农民就这样告别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庭院,“上楼”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这样有什么不好吗?客观地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的农村形态肯定会随之有所改变。一个农家,前庭后院固然自在,但现在的农村人口有几亿,条件成熟的地区推进农民适度集中居住,也是一种选择。笔者老家在江苏中部地区,当地有关部门测算,原先一户农民的宅基地平均占地1亩多,实行集中居住之后,平均一户用地不到0.5亩,这就节约出至少一半的土地。单从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角度看,推进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对于某些地区、尤其是相对发达地区来说,应当是一种趋势。

  现在的问题是,新农村应该是个什么形态?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把农村建得和城市一模一样,并不是要把农村也变成“水泥森林”, 还是应当保持农村特色,尊重农民的生活方式。要向城市看齐的,是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标准,尤其是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

  舞钢市尹集镇张庄中心社区的农民新居,是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专家设计的,二层小楼,200多平方米,结构很新颖,也很合理。从居住功能看,和城市居民楼没什么差别,但它又照顾到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和习惯,比如,每家都是两层,上上下下也方便;专门设计了放置农具的房间;家家户户还有个小院,想养些鸡鸭、种点蔬菜也有地方。“现在的新楼,美得很哩!”当地农民这样说。

  农村就是要像个农村的模样,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的特点和农民的需求,不能搞得不伦不类,“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

  有些地方搞新农村建设,就是急不可耐地赶农民上楼。这有认识问题,也有与农民争地的问题。因为发展工业的土地指标不够用,于是把手伸向农民的宅基地。至于农民上楼之后的问题,或许考虑得并不多。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不惜用推土机把长势正旺的庄稼全部剃光,用来“建设新农村”。真不知道,这到底是建设新农村还是破坏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农民住进新楼房,并不意味着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就完成了。上楼之后收入从哪里来,如何实现可持续增收?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就业,社会保障也没有跟上,就急风暴雨式地搞“村庄消灭战”,那么,这样的新农村,对农民有多大意义呢?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华域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