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布局时,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这为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
如何认识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依据我国生态环境特征和保护需求,划定生态红线,就是为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的保护需求,划定需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广西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态优势,需要科学规划主体功能区和划定生态红线,统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不断深化对划定生态红线的认识,对推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有助于构筑生态系统的“安全屏障”。“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生态名片和生态品牌,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越发彰显出巨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然而,长期的开发和发展已使我区的生态保护用地越来越少,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的严峻形势,面对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态脆弱面积较大的区情特点,如果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生态环境很可能继续遭受破坏,进而威胁到全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划定生态红线,可以有效构筑我区生态系统的“安全屏障”,进一步保障我区生态安全。
有助于保障公众健康的“活水源头”。当今,生态环境的质量越来越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公众对清新空气、安全食品、清洁水源等的需求和呼声不断高涨。如果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就难以有效保护水源涵养地、生态屏障区、生态脆弱区,就难以让公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当前全区上下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中,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更加凸显了保障公众健康的现实价值。
有助于建设永续发展的“绿色银行”。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注重当前,还要注重长远;既要考虑现实诉求,更要考虑子孙需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有利于提升环境承载力,改善自然修复力,形成生态生产力,从而为可持续发展预留更多的空间和更大的可能。2012年12月,广西制定并实施了《广西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国家层面和自治区层面的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明确了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主要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并实施,为我区生态红线的划定和严守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必要条件。划定生态红线,“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将纷至沓来;守住生态红线,绿色崛起、美丽广西的宏伟蓝图才能变成现实。
如何划定生态红线
科学合理地划定生态红线,既要考虑生态红线与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功能发挥之间的关系,也要协调好国家层面和自治区层面生态红线的无缝对接和相互关系,更要体现我区生态系统的自身特点和影响因子。
从关系层面看:一方面,生态红线的划定要考虑到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红线区划得小了,使得经济活动不断侵蚀生态系统,达不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划得太大了,又会影响同等环境保护条件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甚至阻碍经济效益的实现。另一方面,生态红线的划分需要与全国、全区主体功能区划相衔接。既需进一步研究厘清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限制开发区域以及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与生态红线的相互关系,也需提出城市化地区和农业空间的生态红线划分方法,以实现生态红线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治理和改善的有机结合,与农业主产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相互衔接。
从操作的层面看:生态红线的划分应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生态系统和生态红线的尺度特征决定生态环境管理的分级特点,难以在一个层面关注所有的问题。因此,生态红线的划分不可能在一个尺度上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根据不同尺度的特征,确定生态红线的划分方法。可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的规定,按照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方式,确定各主体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红线。在划分方式上,可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国家确定生态红线划分的技术规范和划定标准,划分国家层面生态红线;而自治区层面的生态红线由自治区在国家标准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自治区层面的生态红线必须包括国家生态红线的范围,管理也应严于国家生态红线。
从技术层面看:生态红线区在划定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生态系统本身的敏感性和服务功能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性,也应该考虑自然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生态红线区的划定,应该重点考虑全区的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石漠化区、土地植被类型、坡度、地质灾害、水土流失、海水入侵、风暴潮、山洪暴发、近岸海域脆弱性等与广西区情密切相关的多重因子,这是兼顾科学和合理的双重原则的划分方法。
如何严守生态红线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广西,不仅需要合理划定生态红线,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制度依据,更关键的在于严守生态红线。只有严守生态红线,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之功和千秋之业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理念。在全区范围内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尤其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严守生态红线的相关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之中,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生态红线意识,将生态保护理念切实引入决策全过程,将环境影响评价扎实贯穿监督各环节,在绿色发展、清洁生产和低碳生活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知晓红线存在、参与红线划定、监督红线执行、保障红线功能的良好氛围。
科学调整生态政绩考核体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不同的功能区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对于生态红线区域范围内的政绩考核体系,应侧重衡量提供绿色GDP、综合提升环境承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测评等方面绩效。同时,在干部使用问题上,应让“生态政绩”显性化,不仅使出生产力的地方出干部,也让出生态力的地方出干部。
为严守生态红线建章立制。划定了生态红线,就是通上了“高压电”,不能越雷池一步。在“红线”面前,任何开发和建设项目都要止步,如果有人违反,要敢于亮出“红牌”,驱逐出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守住生态红线。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坚决追究其生态责任。要完善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等与生态红线保障和执行密切相关的制度建设,使之更好地为严守生态红线提供保障。
(执笔:陆 鹏)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国家权威报刊媒体发表和转载广西国史学会专家何成学的理论文章
广西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何成学研究员在纪念建党百年和党史教育学习活动中,以高站位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光辉历程》一文,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学术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8日第5版专版头条,该文系2021年广西社 【详细】
以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极 为推动钦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2017年视察广西时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作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在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广西充分释放“海 【详细】
陆金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广西各地积极发挥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蔗糖、粮油、果蔬 【详细】
全面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平稳有机高效衔接 走出一条具有灌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考
灌阳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多年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0841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96.19%,实现减贫史上的新跨越,成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开启了乡 【详细】
钟恒钦:构建脱贫攻坚高效帮扶体系
广西靖西市属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差、底子薄。全市总人口67万人,经过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十三五”期间共有贫困村15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7032人,贫困发生率为22.6%。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分别排在全区第一位和第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