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19日 来源: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产业集群,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社会历史过程。目前,在理论上对产业集群化、农村城镇化分别研究较多,而对两者的关联性研究相对滞后,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资源整合不力、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因此,从新的视角审视产业集群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探索两者互动发展的新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注重集群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强化多层级、多单元、多板块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紧密协作,加快构建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一般区县城、中心镇“1+6+23+100”的城镇集群,促进大中小城市梯次承接。到2015年,主城人口830万左右,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区人口340万左右,23个区县城城区人口430万左右,100个中心镇和其他小城镇的城镇人口200万左右。到2020年,全市3000多万人,大体1/3在主城、1/3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区县城、1/3在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基本形成大都市连绵带格局。

  一、义乌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与城镇化推动 义乌市地处浙江省中部,位于金衢盆地东部,距省城杭州百余公里,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义乌的集群属于以小商品市场为核心的商贸业集群,它是一个以日用消费品主的综合性市场。1991年被称为“中国小商品城”。 1978年~1988年,义乌的产业初步集聚,同心圆城市也渐渐出现。义乌稠城镇形成商业贸易中心,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与传统轻加工业开始围绕商业中心进一步集聚。城区不断扩展,面积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2.8平方公里扩大到5.88平方公里,人口从3万余人增加到6.18万人。城镇化水平从原来不到8%提升到12%。从1988 年到1998年,义乌的城区迅速扩张,周边中心镇也迅速发展。1988年义乌撤县改市,成为浙中重镇。

  20世纪90年代初,义乌城区面积突破10平方公里,同心圆的城区布局已不能适合时代需要。在城市集聚经济效应的影响下,义乌城区迅速沿交通干线向经济强镇延伸。这一阶段义乌的城镇化进展明显加快。1998年城区面积扩大到15.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已从1988年的15%升至40%,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1998年以后,义乌城区面积以每年5 平方公里的速度迅速扩大,城区人口也以5万人的速度增长。

  21世纪,义乌城区达到32.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43万人。这一时期义乌市的城镇化水平以年均5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递增,2003 年,义乌的城镇化水平已升达57%,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20余年间,一个露天小商品集市发展成为了“卖天下货、买天下货”的“华夏第一市”。围绕小商品大市场,形成了服装、针织、饰品、拉链、玩具、小五金、印刷与毛纺八大优势制造业集群。重要的是,在商业的带动下,交通运输业、电信服务业、旅游餐饮业、房地产业与各种服务业迅速发展,2003年第三产业在GDP的比重达43.7%,而工业、各种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的就业乘数效应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80年代初以来,义乌市31.6万农村劳动力中,就有22万人转向了第二、第三产业,实质性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8%提高到2003年57%。

  从义乌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例得出的结论是: 产业集群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又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同时为区域城镇化要素的空间集聚提供了前提保障和基础条件,而城镇化的推进又反过来为产业集群进一步升级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基础依托。

  二、浙江城镇化发展迅速,归因为集群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市县(如上述列举的义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迅速成长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集群经济。通过众多企业的集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再由纵向产业链的延伸扩大产业集群的影响,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而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使浙江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见表1,表2显示,浙江产业集群众多,其城镇化水平远远高于中国的平均水平。浙江的迅速发展大多归功于其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产业集群与城镇化

  1.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城镇建设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产业集群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和扩散。这主要归因于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对于区域经济而言, 产业集群就是重要的创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企业创新, 而且形成了新的创新模式——集群式创新。因而,集群能加速技术进步, 不断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此外,集群的另一优势即技术扩散性也有利于产业发展。集群内部企业之间互通有无, 技术扩散的速度非常快,使得每一个企业都能及时更新设备, 采用新工艺, 调整要素投入组合,能够普遍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出量, 从而增加地区经济总量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城镇发展。

  第二, 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分工更为细化, 从而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集群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主要的不是单个企业内部, 而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集群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 合作关系稳定, 效益成本小,因而可以共同分享规模经济的优势。集群内上下游企业的关联配套,降低了区内企业的成本。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系日趋完善,使产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此外, 产业集群中许多企业集中在一起, 可以分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产品, 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他组织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

  第三, 产业集群的积聚力能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这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的出现会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集群使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这四大要素以合理的方式集中起来,形成强大力量促进市场迅速发展,从而吸引集群外的各产业向集群地区迁移再加上产业集群通过发挥集聚经济和竞争优势降低了集群的平均成本, 使集群所在区域无形资产提高, 对其他地区的企业很有吸引力, 能吸引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集群地区,促进城镇经济增长,进而加速城镇化发展。

  第四,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城镇化所必需的其他产业发展。发展产业集群,能够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域内集聚,为交通运输业、电信服务业、旅游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各种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能,基础设施渐渐完善,学校、医疗机构、各种生活服务设施也逐步配套,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推动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2.城镇化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第一,产业集群发展可借助城镇化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可借助城市特有的竞争优势,引起集群发展竞争力的共振并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引起产业集群发展竞争力共振的因素主要包括产品的成本、人才、技术、资金、市场优势等,而这些优势又得益于城市特有的竞争力。人才、资本、技术、市场是一个地区集群形成的四股主要力量,只有城镇化得到发展,才能更好地为集群提供所需的竞争力优势。

  第二,地方政府的作用也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一个地区产业集群没有形成之前,需要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提供优质的服务。在产业集群并不明显时,政府对外的吸引力主要来自当地城镇化的建设。而产业集群发展后,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可以形成一个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的态势,这就对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政府对该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政府的协调、规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城镇化的影响。

  因而,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众多方面促进着城镇化,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助推器,而城镇化的发展也为产业集群提供便利,是加快其发展的催化剂。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