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6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刘云中过去几年里曾赴不同的地区进行调研。

  他发现,许多中小城市的经济活力不足,城市人口数量远比就业人口增长快。大概60%至70%的县级市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在地级市规模以上的大城市中,只有30%出现了这种状况。

  城市和乡村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这表现在,大城市能带来更高的收入,大城市有更好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更好的公共配套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县级市缺少吸引力。相反,大城市的问题和其吸引力一样突出,首要问题是高房价,其次是环境不佳。

  小城市则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刘云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会衍生出不同的需求,有些人更喜欢小城市的生活方式。需求的变化会给小城市带来机会。小城市的未来还在于,大城市城市功能的调整,必然会有一些产业转移出去。而从人口流动的方向来看,许多县城都发生了农民工回流的情况。

  一线城市高企的生活成本、落户门槛,东中西部之间日益缩小的收入差距,是促成农民工加速“回流”的重要因素。随着不同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进程加快,即便回到家乡,获得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对许多农民工而言不再是难事。这些在大城市生活过的农民工同样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在变革中,小城市充满了发展机遇,该如何把握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为我国的城镇化工作敲定了“两横三纵”的战略格局,涵盖我国大部分省份。其中,东起连云港(601008,股吧),西至阿拉山口的欧亚大陆桥,是“两横三纵”战略格局中的第一横。向西望,绵延从高原流下的长江则是从西到东的第二横。东部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则分别构成了蓝图中的三条纵轴。

  刘云中认为,规划的坚持,正如会议“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提法,避免了城镇化过程中的无用功。会议明确,城市群建设是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刘云中表示,“两横三纵”的格局首先是经济发展中自然选择的过程,其次也体现了政策意图。

  但现实中,不仅是城与乡之间差异巨大,乡与乡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规划提供了蓝图,但并不意味着政府要针对每个个体去制定不同政策。学界最近对政策制定究竟是要针对人还是针对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刘云中认为,更应该尊重市场的力量,依照不同区域的不同资源禀赋来发展。过多的限制会影响区域发展,而超前规划后,常常会发现和实际发展情况不符合。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政府事实上很难做选择,政府思维和企业家思维是两种思维,很多东西可以交给市场去选择。

  曾多次去北京周边区域调研的刘云中认为,借助市场力量推动的固安模式,是小城镇可以尝试的发展方向之一。每个城市都需要产业基础、经济基础。华夏幸福(600340,股吧)基业的产业新城采取产业与城市发展双轮驱动,是比较有效和可取的方式。

  在刘云中看来,政府所应该做的事情是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交通等。同时,增强契约精神,让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公开化、透明化。比如,由企业承担的新区建设,地价上升时双方共享收益,下降时共担风险。此外,还要设置底线,拒绝承接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污染性产业。(编辑 徐炜旋)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