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6日 来源:贺州日报 作者:李发贤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农村的主体人群。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逐渐为社会所关注。最近,笔者对昭平县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关注农村留守妇女势在必行。

 

  一、昭平县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

 

  据悉,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昭平县总面积3273平方公里,辖7镇5乡,159个村(街、社区),总人口43.67万,其中农业人口33.73万。目前昭平县农村留守妇女数达64256人,占妇女总数的31.56%;除了6235人是育龄妇女外,留守妇女基本上处于“4050”年龄段;文化程度偏低:小学占54.3%,初中占42.6%,高中占3.1%。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丈夫外出打工赚的钱,占整个家庭收入的86.5%以上,多数留守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二、昭平县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强度加大,生活压力超负。由于家庭中男性劳动力的长期缺失,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负担更重,留守妇女往往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

 

  (二)精神空虚,婚姻状况不容乐观。调查中发现,丈夫外出打工,长期不在身边,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这导致许多家庭出现了婚姻危机。大部分留守妇女的丈夫一年回家2-3次,有的过年才回一次家,还有的甚至几年都未回过家。这就造成了留守妇女缺乏婚姻安全感,很多家庭的婚姻亮起了红灯。从婚姻问题上访的妇女看,有一半是农村留守妇女。常年的两地分居,成了婚姻不稳定的隐形杀手。

 

  (三)创业技能素质较低,束缚妇女创业。农村家庭历来沿袭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留守在农村的妇女大部分都是就业观念落后,文化层次低下,就业技能缺乏。大多数妇女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没有创业所需的一技之长和相关创业知识,造成农村妇女创业知识和能力的欠缺,阻碍了妇女发展。

 

  三、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存在问题的对策

 

  留守妇女是目前我国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也是新农村建设主力军,她们面临的境况和生活质量可以说直接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针对昭平县留守妇女面临的生存状况,该县县委、县政府以及各级妇联和有关部门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及时对口的帮扶活动,营造一个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一)开展留守妇女创业就业培训。一是强化妇女创业培训。仅2012年,昭平全县共举办妇女创业培训4期,培训人员达276人。二是强化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劳动就业部门及各培训基地联合举办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5期次以上,培训妇女400余人。利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项目,让更多农民能在家或就近务工。通过近两年多的妇女小额贷款项目的实施,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在家利用贷款发展种养殖业,促进家庭经济增收,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木格乡进源村的何松巧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开办了一家豆制品加工厂。该企业引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腐竹生产—养猪—沼气(液)—黄豆种植—腐竹生产”的农村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拥有6条先进的腐竹加工生产线,3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养猪场一个,养殖能繁母猪30多头,全年可出栏生猪600多头,名优水果基地50多亩,黄豆种植基地60多亩,企业生产的腐竹获得了广西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仅腐竹加工一项,年收益达50万元。该企业经营辐射带动的农户有300多户,农户每年可实现人均增收1500多元。

 

  (二)树立一批典型,激发妇女创业就业活力。选树一批妇女创业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广大妇女学有示范,干有榜样。主要树立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的典型,全县涌现出了养兔大户邱丽静、腐竹大户何松巧、还有种林大户李惠新等一批受县妇联表彰的农村经济女能人;象棋山茶厂荣获“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称号;富罗镇镇南村肉兔养殖示范基地和樟木林乡岩口村晒烟种植基地获“贺州市妇字号示范基地”称号,带动该村100多名妇女发展种养业。

 

  (三)加大农村文化设施投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县政府加大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投入,各乡镇设有文化站、读书屋等文化娱乐室。如:仙回瑶族乡,目前已完成大中、古盘2个农村图书室建设;建成了古盘村伏龙屯农民公园,包含有村级篮球场、农家书屋、村民娱乐室等文化娱乐设施;该乡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瑶族百年民间舞蹈——“调马”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立“调马”文艺队,精心组织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农村文艺汇演。木格乡大力推进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在全乡11个行政村实现了“人口文化书屋”全覆盖,为育龄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致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缓解生活所带来的压力。

 

  (四)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工作的社会合力。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的关注和重视;吸纳更多爱心人士给她们更多的精神关爱和物质帮扶;发展综合农协,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壮年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走马乡庙枒村的土地流转,兴建大棚蔬菜基地,村民可以留在基地干活,在家门口就业,很多人争着把土地流转出去。2013年庙枒村人均收入6000元,跟上年比增加1000多元。该乡西坪村合水屯也成功进行了土地流转,连片种植了500亩有机茶。合水屯通过茶园入股的方式,与贺州一农业公司合作,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全村茶叶种植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如今,合水屯年产干茶200多吨,年产值600多万元,村民仅此项人均收入3100元。发挥更多职能部门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作者单位:中共昭平县委党校)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