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0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吴宇雄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下简称《意见》)要求,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区域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创新,必将对我区扶贫开发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一、精确识别,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做好贫困村、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区农村贫困人口是国家统计局根据住户调查数据推算出来的结果,这个数据对于掌握研究贫困人口的规模、分析判断贫困的发展趋势有指导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谁是贫困人口”、“贫困原因是什么”、“如何针对不同贫困情况进行帮扶”、“帮扶的效果如何”等不确定问题,导致扶贫政策实施存在“大水漫灌”现象。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关键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把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出来,并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只有准确地确定贫困村、贫困人口,才可能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进而提高扶贫效果。实施开发式扶贫,不但要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还要精准识别出扶贫对象。扶贫对象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在扶贫标准以下;二是具备劳动能力。因此,在开展贫困人口识别过程中应做到分类识别。具体来说,做好贫困村、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应着力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抓好宣传发动,注重群众参与。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要真正取得成功,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而群众参与的关键是对贫困户、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必须有全面了解。为此,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向群众宣传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贫困人口识别的政策、程序和建档立卡工作的内容要求,使广大群众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

  规范操作流程,保证信息质量。要制定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明确识别标准、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核验、填报信息等要求,采取量化指标、定性指标与村民代表民主评议相结合等方法,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确保识别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要严把信息采集质量,贫困村、贫困人口调查数据收集必须从基础和源头抓起,规避人为因素,认真审核,层层把关,确保准确、真实、可靠。同时,要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案、自治区及市有信息平台。

  抓好督查,强化考核。按照“自治区抽查、市监督、县核查”的方法开展专项督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年度扶贫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奖优罚劣。

  二、精准帮扶,全面提高扶贫成效

  精准帮扶,就是扶贫对象识别出来以后,针对其贫困情况确定帮扶责任人、制定帮扶规划、落实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确保如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精准制定和实施帮扶规划。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逐村逐户科学制定帮扶规划,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为实施精准帮扶打好基础。抓好帮扶规划落实,注意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实施“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责任人”,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扶持贫困村和扶贫对象,确保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努力实施好产业精准扶贫。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开展旅游扶贫则开展旅游扶贫。具体说,对有产业发展资源的贫困村屯,积极引导、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单家独户的小经营变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大生产,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对有旅游资源的贫困村屯,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优势旅游资源,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旅游业发展,通过旅游业扶贫实现脱贫致富。探索完善金融扶贫、龙头企业和股份合作组织扶贫、家庭农场和能人带动扶贫等模式,促进扶贫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大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把贫困家庭的孩子培养出来,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贫困农民的下一代才不至于成为“贫二代”,这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因此,要抓住贫困家庭下一代接受教育这一“拔穷根”的关键,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构建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资助扶贫脱困体系,从小学开始全程追踪到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实行学费全免、生活费补助和扶贫培训补助等扶持政策。对就读高等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按奖、贷、助、勤、减、补等资助政策给予多元资助。加强贫困户子女技能教育,并帮扶其顺利就业。

  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各类设施建设是精准扶贫的必要条件,我区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革命老区、大石山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水库移民区等特殊困难区域,虽经多年扶持,但设施落后的状况依然存在,严重制约贫困地区的发展。要继续整合扶贫资金,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路子,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电力保障、道路通畅、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搬迁等突出问题,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一揽子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是搞好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的统筹投入,完善贫困地区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制度,建立五保户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等救助体系。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每个重点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稳步推进贫困村信息化建设。

  三、精准管理,确保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精准管理,就是要建立贫困村、贫困户帮扶信息档案,加强精准扶贫监测,跟踪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情况,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得到有效扶持,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实施精准管理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全区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将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资料录入系统,建立与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联网的扶贫信息系统。这是实施精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其次,做好贫困村、贫困农户的帮扶记录。驻村帮扶干部或贫困村信息员应将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情况、帮扶效果等及时登记,并及时录入扶贫信息系统,以便各级各相关部门及时掌握贫困村、贫困户获得扶持情况,更有针对性地督促、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好精准帮扶措施。再次,要抓好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根据扶贫对象获得扶持和增收情况,及时对贫困户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农户及时退出,新出现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扶贫对象给予帮扶,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精准扶贫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县乡两级应履行好实施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落实主体的职责,把精准扶贫摆到重要位置抓紧抓好,特别是在精准识别阶段,县乡应全面动员,集中人力、集中精力扎实做好贫困村、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这一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实践表明,无论是开展精准识别,还是实施精准帮扶、精准管理,都离不开扶贫机构和扶贫队伍的执行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意见》的要求,重视扶贫开发队伍建设,配强扶贫部门领导班子,充实工作力量。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执行力,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片区县、重点县的乡镇要明确负责开展扶贫工作的机构,扶贫工作任务重的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乡镇要为贫困对象建立服务窗口,畅通精准扶贫服务渠道。

  (作者为自治区扶贫办主任)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