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30日 来源:农民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编者按

  从“脱贫”到“生金”,从“不闲置”到“增值”,“土地流转”为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而十年前,国务院刚刚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时,虽正式提出了“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但强调的是“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这十年间,“土地流转”在摸索中不断推进,如今,经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已是燎原之势,它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沃野,为广大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彭老汉的土地流转故事

  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河南省汝南县板店乡彭营村63岁的老农彭小生习惯性地拿起镰刀走出家门,当他走到曾经熟悉的地头时猛地一愣,看到满地郁郁葱葱的红高粱才突然意识到这块自己曾经种了近20年的土地已经易手他人。彭小生摇摇头笑了一下,还是忍不住用镰刀把地头刚长出的几棵杂草砍去。

  彭小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小就在农田摸爬滚打,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对他来说土地就是衣食父母,田里的庄稼就是自己的孩子,他早已把农田劳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对土地有着一种本能的眷恋。今年4月,村委在他们村民组召开群众代表会,讨论土地流转问题,“大地种植合作社”准备在他们组连片流转土地,一亩地租金850元。彭小生第一个站起来反对,表示坚决不“卖”地,一句话一呼百应,一时间会场议论纷纷:“不种地我们干什么”、“一亩地几百块钱买面都不够,我们怎么生活”、“没有了土地以后我们怎么办”……土地流转动员会实在开不下去了,只好不欢而散。

  几天以后,彭小生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彭亮突然回家来看望他。当晚,彭亮和大伙儿聊天,说他的一位朋友去年在柴庄村租了800亩地搞大棚,“好久没联系了,不知他近来干得怎么样明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吧。”大伙儿满口应承。

  次日吃过早饭,彭小生就发动了自家的四轮车,前后邻居在彭亮的招呼下上了车,径直开到柴庄村“盛辉农业开发公司”门前。大伙儿下了车,眼前的景象让他们非常震惊,只见一座座白色大棚鳞次栉比,依次排开,一眼望不到尽头。这是原来的农田吗正疑惑间,见有人从各个大棚里出来,每人都身穿印有“豫盛辉”字样的工作服,走近一看有很多人都是老相识,原来这些人都是柴庄村附近的农民,很多人彭小生都认识,有几个过去还一起打过“河工”。好久不见的熟人忽一碰面倍感亲切,互相攀谈起来。经询问得知这些人把土地都租赁给了盛辉公司,现在被公司返聘来“工作”,每天就是拔草、采菜、打包装,活儿很轻松。彭小生问身边的一位熟人:“没有土地你们怎么生活”那人对他说:“土地租给公司,我们有租金,在这儿劳动每天有60元工资,轻轻松松一年挣2万多元,比自己死守2亩地强多了。”似信非信的彭小生环顾了一下,发现这些“工人”以前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种地人,看来“卖”了地生活不但没有影响,反而过得潇洒了,他不禁也想效仿他们。

  儿子走了以后,彭小生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牵线搭桥把自己的土地“卖”给合作社,村干部向他解释说:“不是‘卖’而是‘租赁’,什么时候土地所有权都是我们的。”这样彭小生更放心了。不久合作社就与全组群众逐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提前兑现了1年的承包费,麦收结束后合作社把全组的土地全部种上了高粱。像彭小生一样愿意继续在农田劳动的这些老年人,被合作社聘为“管理员”帮助管理农田,从事一些剔苗、拔草、施肥、打药、赶鸟等力所能及的劳动,按月发放“工资”。

  本报记者 陈四化 张培奇 通讯员 王峰 张红卫

  从“种田糊口”到“坐地生金”

  ——山东冠县农地规模经营初探

  王学广 刘扬

  “看这形势,今年的丰收是板上钉钉了。”日前,在山东省冠县民乐家庭农场,场主赵林民满脸喜悦地说:“我这个农场总面积14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绿化苗木,年销售额近50万元。”

  近年来,冠县积极探索农业规模化发展之路。他们在鼓励土地流转的基础上,依托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种植,打开了传统农业大县的农业规模化发展新局。

  土地流转让农田有“活力”

  由于传统农田地块零散、田垅遍布,难以实现农田集约化管理和机械化耕种,给农业规模化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对此,该县积极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现在一家四五口的农户,光靠种植小麦、玉米的年收入也就五六千元,甚至没有外出打工一个月的工资高。而土地流转后,不但每年能拿到每亩1000元的租金,还可以彻底解放劳动力。”冠县桑阿镇申小屯村支部书记申相波说:“所以,目前村里的土地流转积极性是越来越高。”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日益提高,传统的地界田垅被打破,该县农田集约化管理和机械化耕种得到快速发展。据了解,截至目前,冠县共流转土地15.9万亩,原本“沉寂”的农田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规模经营让农民有“钱景”

  赵林民除了自己开办家庭农场外,还组织创办了冠县众利小麦种植合作社。目前已有3000家农户参与,流转耕地总面积达2万亩。“我们一方面给冠县冠丰种业集团培育麦种,每斤麦种比传统小麦价格高0.13元。”赵林民说,另一方面准备种植无公害小麦,届时小麦的收购价格将会提高三分之一。

  “入社后,种植成本每亩能省140元,小麦的收购价格还高出0.13元。”社员唐敬平说:“按每亩小麦均产1300斤算,入社后每亩地仅一季小麦就可增收300元。”合作种植的优势吸引着大批农户加入。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底,全县累计发展农业类专业合作社1400个,入社社员达30万人。

  整合土地让经营多样化

  在冠县桑阿镇桑阿村东北地头上,该镇段庄村种植大户范力强正查看自家地里绿化苗木的长势。他目前已有6年绿化苗木的种植经验,目前种植面积达300亩,年销售额可达60余万元。

  在冠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经营者逐步将目光投向水果、蔬菜、绿化苗木等经济作物。他们积极试水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田产出效益,真正实现了“坐地生金”。

  流转看县域

  五河县让土地增值不闲置

  徐青松 夏景祖

  在安徽省五河县,县政府对各类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给予资金、科技、项目、金融信贷、管理用地、户籍转移六个方面扶持。该县各乡镇已经全部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为土地规范流转保驾护航。截至今年8月,五河县流转土地46.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涉及农户5.5万户。

  土地流转拓宽了农民的创收渠道,五河县经管局副局长郑少平算了一笔账,该县有十余万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土地流转后,他们不再向土地投一分钱,不再承担靠天吃饭的风险,而且坐享每亩每年600~1000元的固定收益,旱涝保收。“现代牧业3500亩牧场、10万亩草场就解放劳动力3~5万个,他们通过务工、创业,年人均增收都在1.5万元以上。”

  如今,五河县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正在发挥意想不到的倍增效应。通过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那些想种地、会种地的种地能手和合作社实现了土地集中,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济效应。“长远来看,更是促进了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郑少平说。五河县已形成大棚蔬菜、葡萄果园、良种生产等区域特色农业,形成了布局合理、规模经营、特色突出的专业生产区。现代牧业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秋实草业牧草种植基地等一大批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五河县成功培育,快速发展。

  土地流转承接业主往往自筹资金,自带信息、技术、人才,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修道路、兴水利、建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郑少平说,“今后,吸引更多有资质、有实力、懂经营、会管理的流转大户前来投资,是大势所趋。”

  柘荣县流转土地促脱贫

  郑德冬

  层层绿浪,满山茶香。连日来,在福建省柘荣县富溪镇岭后村泽晖农业公司生态茶基地内,数十名茶农游走在茶树之间,秋茶采摘持续繁忙。

  “目前,公司通过向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已经建起了近1000亩的现代茶基地。近年来新种植的金牡丹、紫玫瑰等高优茶给公司带来了更大的市场份额。”泽晖农业公司总经理、村支书林良尧说,“土地经营权流转让村民摆脱了穷山恶水的困扰。”

  据林良尧介绍,岭后村地势陡峭,土地贫脊,立地条件差,到2008年,抛荒水田占全村水田的50%,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700元。

  “自从县里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柘荣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鼓励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后,一切都改变了。”村主任林国宝说,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众多利好政策面前,乡贤能人也纷纷返乡创业,带领村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

  据泽晖农业公司董事长林龙生介绍,该公司根据农户流转土地的不同性质、不同产出效益等折成股份,经评估入股。在具体测算中,每亩地均为20股,山垅田和农地分别折成6股、3股,公司投入资金也相应占14股、17股。同时,公司还通过与群众签订协议,将利润的20%作为村公益事业基金,用于改善村交通、卫生环境建设及资助特困家庭等。

  “去年,村民土地入股和租赁收入近15万元,基地务工收入135万元,人均增收2817元。”林良尧说,主村人均年收入更是高达13641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000多元。

  “岭后模式”只是全豹一斑。“石山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的土地流转面积是岭后的4倍之多,其引进京林生物、新九龙等公司,科学规划建设水果、中药材、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设施农业基地,采取‘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农民出租土地、返承包管理’的模式,实现了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的突破。”农业局局长胡忠钦如是说。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