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 来源:宿迁日报 作者:李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强调了“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大人才观”。笔者认为,习总书记的“大人才观”不仅仅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要求,同样对县域人才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县域引才,不仅要有大胸怀、大视野,更要注意把握好社会主义“市场规律”。具体而言,要做到三点:

  打造“特色化”城市载体。与省、市级大城市相比,县级城市往往在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区位交通等方面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在宜居宜人方面更是略胜一筹。县一级通过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资源环境等方面构筑出别具一格的城市综合形象,可为引才工作打造出独特的载体优势,形成“物以稀为贵”的“品牌效应”。

  实施“差异性”错位引才。在资金投入、平台建设、产业层次等方面,县级城市无法与大城市相比。因此,县域引才不能简单效仿大城市“大而全”的操作模式,而应结合县内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市场化需求,与大城市开展错位竞争。即: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和特色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开发需求目录,紧盯急需和实用人才,通过合理设定引才门槛、科学选择引才区域与时机,构筑差异性政策体系,大力引进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

  采用“候鸟式”引才模式。在人才市场化流动中,合作共赢往往是引才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县级城市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打破国籍、户籍、档案、身份等人才流动刚性因素的制约,通过搭建创新实践基地、开展项目交流合作、组织校企智力对接等多种活动,多方打造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智力应用平台,推动各类“假日教授”、“星期六工程师”等“候鸟型”人才不断向县内流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