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现代化之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犹如基石之于宏伟大厦、根系之于苍天大树。乡村社会对国人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即使是城镇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的今天,乡村不仅是人们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来源之地,更是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所在。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列车”驶入了“快车道”,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乡村社会的基本面貌和社会结构。“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土社会秩序不再,导致乡村治理出现功能性障碍。突破困境、寻找新路,唯有改革,别无他途。
坚持整体性治理。当前,乡村治理问题呈现多样性、渐增性与复杂化的特征,农村利益结构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矛盾纠纷化解等难度加大。传统治理模式在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容忽视的局限性和不足,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乡村治理改革,需要树立整体性治理的思维和理念,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要求,整合资源、创新制度、改进方式,努力构筑主体多元、方式多样、过程互动、机制灵活的乡村治理体系。
坚持协同性推进。乡村社会的变化是整体性、结构性的变迁,乡村治理改革也必须顺应这种趋势和要求,从乡村社会“内核”启动,内外兼修,协调推进,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综合考虑,坚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发力,坚持民主、法治与道德一体建设,发挥政府治理、市场竞争和村民自治各自优势,增强各领域治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各项治理机制之间的耦合性,使各项治理体制和治理机制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坚持全方位探索。乡村治理不仅与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社会结构紧密关联,而且受到自然历史、区位条件、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农村,其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也不尽相同。因此,推进乡村治理改革,不能罔顾所面临的环境和问题,不能跨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不能单方臆想和自弹自唱,必须结合各地实际,进行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探索实践,选准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和力度,优化推进改革的策略和方式,促进乡村治理形态的整体转型。
坚持制度性安排。乡村治理改革,是制度的改进和机制的创新,同时也是利益关系、公共规则、社会秩序的调整和重组,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甚至会产生妨碍改革的阻力。因此,改革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新瓶装旧酒”,必须重视加强制度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乡村治理领域立法,促进改革决策与立法的有机衔接,更好地从法律制度上推动和落实改革举措,增强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构筑一个相互支持、协调配合、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的现代治理体系,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国家权威报刊媒体发表和转载广西国史学会专家何成学的理论文章
广西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何成学研究员在纪念建党百年和党史教育学习活动中,以高站位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光辉历程》一文,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学术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8日第5版专版头条,该文系2021年广西社 【详细】
以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极 为推动钦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2017年视察广西时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作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在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广西充分释放“海 【详细】
陆金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广西各地积极发挥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蔗糖、粮油、果蔬 【详细】
全面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平稳有机高效衔接 走出一条具有灌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考
灌阳是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经过多年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0841万人,占总贫困人口的96.19%,实现减贫史上的新跨越,成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开启了乡 【详细】
钟恒钦:构建脱贫攻坚高效帮扶体系
广西靖西市属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差、底子薄。全市总人口67万人,经过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十三五”期间共有贫困村15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7032人,贫困发生率为22.6%。贫困村数量、贫困人口数量分别排在全区第一位和第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