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5日 来源:北京商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版图中,县域经济一直面临颇为尴尬的境况。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也显示,在全国百强县中,苏浙沪占据50席,京津冀却只占6席。

  县域经济是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京津冀携手前行的一大主要因素,用“灯下黑”来形容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毫不为过,寻求破题之法已刻不容缓。

  县域发展趋弱

  报告显示,从地区分布可以看出,苏浙沪占据了百强县(市)的50席,京津冀则只有6席,固安县、三河市和正定县作为河北的代表,蓟县、静海县和宁河县作为天津的代表分别入榜。不难看出,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强大,大中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相对较小,而作为中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京津冀地区的县域经济实力则明显偏弱,大中城市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格局尚未形成,这种局面颇令人忧心。

  对此,中国社科院财经院副院长夏杰长介绍,京津冀县域经济实力偏弱与大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自身原因所致。据分析,从宏观层面来看,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向“新常态”的迈进,去年中国县域经济增速总体出现下滑,400个样本县(市)实际经济增长率为6.2%,相比2013年7.3%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回落了1.1个百分点。400个样本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由上年的26.1%降低到25.8%。

  而从各县自身发展情况看,由于前期规划不足,导致各县没有形成差异化发展,同时,京津冀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县域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不足。

  痼疾有望破解

  针对京津冀县域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县域经济课题组组长吕风勇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分析,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大体形成了由东向西、自南往北的发展轨迹,南方地区在改革、市场化等方面走得比较快,而北方主要还是发展重工业,聚集大批国有企业。细化到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的行政性强,这就导致行政中心发展较快,而行政层级比较低的县,发展比较慢、对外开放度也较低,也就是外界常说的“灯下黑”状况。

  外交学院教授郭宏宇认为,从创新的角度来说,很多大的创新企业乐于在长三角发展,而大的科研机构则主要聚集在北京。这也体现出,长三角的创新驱动力量是企业家精神,而北京的创新则是行政驱动,不利于县域创新发展。

  不过,吕风勇也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获批,据权威部门测算,京津冀一体化未来六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这将给房地产、建材、交运、环保等多方面带来机遇。“其实,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在投资、政策等领域已经在对接,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京津冀一定会有更多县可以进入全国百强县。”

  津冀早有盘算

  不少业内分析师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区域,而区域的发展看县域,因为县的发展对于草根创业甚至稳增长都有着重要意义。其实,河北和天津已经看到发展县域的重要性。

  公开信息显示,县域经济是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有公开数据显示,河北有超过100个县(市),县域承载了全省80%的人口。在河北还有一种说法叫“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

  “按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富民强县为目标,河北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河北省县域经济在规模、实力等方面差距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一位长期研究河北发展的业内分析师称,“但值得期待的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河北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迎来难得机遇。”

  河北省领导曾明确表态,县域发展要强调产业立县。河北要以“生态化、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为方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服务经济打造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同时,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县域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把产业园区作为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和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平台。

  而天津也明确,其县域发展要主动对接京冀资源,拓宽发展空间,实现产业发展互补互促。依托京冀地区500强企业、央企、民企、跨国公司、集团总部、研发机构集中的优势,增加科技创新主体,还要依托以中关村为代表的京冀科技研发企业优势,开展新兴产业转移对接合作,加快聚集高层次人才等。

  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文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