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12日 来源:右江日报 作者:黄绍萍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那坡县苗族散居在该县境内西南部与越南接壤的妖皇山一带和百省乡面良村的深山里。过去,那坡县沿边苗族的耕作方式落后,多为刀耕火种,耕地失去自然肥力后,便搬迁他处耕种。可谓“利尽一山,又徙一山,居无定所”。近年来,得益于兴边富民大会战,那坡县沿边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观,但因基础薄弱,仍然相对落后。当前,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讲话精神,搞好对那坡县沿边苗族的精准扶贫。

  一、瞄准沿边苗族扶贫对象,推行个案管理

  严格按照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暨信息动态管理工作的程序,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全面精准地做好沿边苗族贫困对象识别确认和建档立卡工作,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准确掌握帮扶对象财产情况、收入来源、贫困程度等信息,核实是否贫困、贫困类别、帮扶措施。同时,要精准制定和实施帮扶规划,认真深入分析沿边苗族的致贫原因,逐寨逐户科学制定帮扶规划,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为实施精准帮扶打好基础;要抓好帮扶规划落实,注意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实施“一寨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责任人”,以责任状的形式将沿边苗族贫困人口的帮扶任务落实到县、乡干部个人;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扶持特别困难对象,确保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苗族同胞。

  二、继续帮助苗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

  那坡县沿边苗族居住在中越边境一线海拔1100米以上的高山上,远离集镇,交通不便。虽经多年扶持而大有改观,但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要认真按照《关于做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开办发〔2012〕67号)的有关要求,继续整合扶贫资金,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路子,着力解决沿边苗族村寨的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电力保障、道路通畅、住房加层美化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改善沿边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实现苗族村寨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目标。

  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做到授之以渔

  那坡沿边苗族受传统观念思想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悲心理、隔阂心理等。有一些苗族同胞缺乏信心,习惯于等靠政府扶持。这些消极思想是导致落后的主观原因。因此,必须帮助苗族同胞转变观念,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动力。一是引导苗族同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和自卑心理,树立自尊、自重、自力更生的观念,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克服封闭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树立重教育、重科学,提高综合素质的观念;克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开拓进取、发展进步的观念;克服不良的陈规陋习,树立衣装整洁、举止文明,创文明环境、树文明新风的观念;克服“怕字当头,遇见困难绕道走”的思想,树立敢想敢干、勇于拼搏的观念。二是帮助苗族同胞树立开放、发展的意识,走出封闭和保守;树立商品意识,增加经济收入;树立争取意识,主动争取支持和帮助;树立竞争意识,促进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树立科学意识,抓好生产;树立法制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引导苗族同胞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借鉴其他少数民族发展经验。通过带领苗族同胞走出去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的发展经验、理念和精神。

  四、着力推进产业扶贫,促进沿边苗族村寨农业现代化发展

  要紧紧围绕发展畜牧养殖和中草药材等产业,推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类型、多层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每年直接或间接带动沿边苗族同胞增收致富。对产业化扶贫项目无法覆盖的比较分散的贫困农户,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转则转的原则,采取因户制策,量身定制的办法,确保实现一户贫困农户转移就业一人、一户掌握1~2项产业增收致富门路的目标。

  1.大力种植板蓝根等中草药材。近年来,那坡县农业部门根据沿边地区的气候条件,引进紫背板蓝根示范种植,取得成功,经测产板蓝根平均亩产鲜叶3253.25公斤(折干后亩产可达1138.64公斤),亩产值3416元。当前,可以把紫背板蓝根作为一个主导产业在沿边苗族村寨推广种植。同时,积极引进板兰根加工商,确保苗族同胞种植出来的板蓝根销路畅通,促进板蓝根产业增效,苗胞增收。

  2.积极发展好生态畜牧业。按照“主攻牛羊、发展家禽的畜牧业发展思路”,引入畜牧养殖公司,并引导和扶持沿边苗族同胞按照“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动力或资金等形式入股合作社,增加苗胞收入。

  (作者单位:中共那坡县委党校)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