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来源:每日商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去库存成为2016年的关键词,除了房地产方面提出的“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以外,中央对农产品也提出了去库存的说法。在上周五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强调了当前任务是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结构合理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库存高企早不是一日两日的事了,但是从中央的高度提出农产品要“去库存”还是头一遭。

  农产品去库存似乎比房地产去库存还不好理解,因为房子造在那里没卖出去或无人居住是看得到的,但农产品的库存都堆积在粮仓里,普通人很难看到。而且这里的农产品特指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及大豆、棉花、红枣、苹果等。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既没感觉到这些粮食和蔬菜、水果因为高库存而降价,更是觉得这些农产品的价格时时上涨,何来库存一说。

  事实上这涉及到国家层面的托市收购和收储政策,也就是说一些地区的农民大批量种植某一类农作物,大多数时候他们不是直接负责售卖,而是会有相关的机构向农民收购这些农产品,尤其是三大主粮,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保证国家粮库的充足与稳定。因此国家每年会定一个收购价,一般来说这个价格也是逐年提升,因为种植各方面的成本都在上涨。但因为国家托市收购,另一方面又抬高了农产品的价格。那些农产品加工企业转而寻求进口农产品或是其他替代品,这才造成国库中的农产品堆积如山,新粮难储陈粮难出的局面。而农产品去库存甚至比房地产去库存更为急迫,因为农产品的生命周期更短。

  当然,传统农业的所有问题都被归之于供需信息不对称,也因此互联网+也被请入农业领域。山西农民杨伟华用一款手机App卖掉了4万多斤苹果,陕西农民许贝贝也用这款手机App卖掉了8万多斤红枣,被人歌功颂德为“互联网+农业”的成功案例。如果借助互联网实现简单的买与卖,并认为这就是“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方向,未免太过肤浅。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根本目的,除了创新流通方式,关键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果把在电子商务中形成的标准、数据,反馈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说带动农业市场化,发展优质农产品,促进规模化,倒逼标准化,提升品牌化,这才是真正的农业互联网+。个人觉得,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这个目标想想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互联网+农业”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从小到大,由点及面,先解决一个地区的农产品供需问题,再统筹实现全国范围的农产品供需,这倒也颇像互联网的层级效应。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