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宾区的“破题”思路:
2015年,兴宾区按照“稳粮、保蔗、增蚕、强果蔬、兴养殖”的思路,发展“两区一带”现代农业,已建成5.95万亩“双高”甘蔗基地,甘蔗从4.07吨/亩提升到8吨/亩以上,蔗农每亩甘蔗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4000多元,五年内,将调整30万亩低产甘蔗地用于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
甘蔗种植总面积从2014年的152.15万亩减少到2015年的129.3万亩
甘蔗产量从4.07吨/亩提高至8吨/亩
群众种蔗收入从2000元增加至4000元
全区农产品更加丰富,甘蔗不再一支独大
兴宾区是全国最大的县级糖料蔗生产基地,“甜蜜事业”一度是兴宾人的骄傲、政府经济的支柱。长期以来,兴宾区立足实际,高度重视蔗糖业发展,把其作为富民强区的重点产业来抓,积极扩大甘蔗种植面积。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糖料生产所需劳动力越来越紧张,甘蔗价格连续几年下滑,糖料蔗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究竟还要不要发展甘蔗种植“甜蜜事业”路在何方30多万蔗农如何实现增收兴宾区甘蔗生产之路的问号始终在徘徊。
一问:“甜蜜事业”究竟还有没有出路
蒙村镇歌朗村委蔗农石才劳家有8亩甘蔗,几年前,甘蔗每亩产值达1500元,靠着这几亩“发财蔗”,他家建起了两层的小楼。而近几年,随着国际糖价持续走低,种蔗成本不断增高,蔗农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发财蔗”渐渐变成了种之无益、弃之可惜的“鸡肋蔗”。
石才劳说:“每亩肥料和农药钱约650元,平均每亩产量约5吨,装车费125元/亩,砍蔗若要请人每吨要100元。按2015/2016榨季甘蔗450元/吨计算,家里这次甘蔗收入不到5000元,平均一亩只有五六百元的利润,可是种惯了甘蔗的地还能种啥”
像石才劳一样,兴宾区31.4万蔗农正在被甘蔗种与不种的问题困扰着,这样的甘蔗生产现状,被形容为“苦涩的甜蜜事业”。
数据表明,2014/2015榨季,兴宾区平均蔗糖亩产4.07吨,比上个榨季5.38吨/亩减少1.31吨;甘蔗产值24.76亿元,比上个榨季减少10.81亿元,减少32.04%;蔗农人均种蔗总收入3232元,比上个榨季的4800元减少1568元,减幅32.67%。
“甜蜜事业”是不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应该如何破解种蔗难题
区委书记韦平认为,白糖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关系到兴宾区经济发展以及大部分蔗农生计的问题。糖业和甘蔗种植不能丢。目前兴宾区通过多年来的积累和发展,有了很好的土地基础、农民种植的技术基础,兴宾区正想办法利用这些优势,顺应市场变化,通过改良甘蔗品种和农业结构,推动甘蔗生产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四化”发展。
韦平介绍,兴宾区制定了糖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在各乡镇建设“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带动蔗糖品种改革;第二步,推动“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促进蔗糖种植向规模化发展;第三步,建立制糖企业主导的“种产收”一体化农业模式,实现扭亏增盈。通过实施“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逐步实现糖料蔗基地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降低糖料蔗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单产、糖分和生产效益,为兴宾区解决今后糖料蔗生产如何发展的难题。同时,兴宾区将按照“稳粮、保蔗、增蚕、强果蔬、兴养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计划5年内,将调整30万亩低产甘蔗地用于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
二问:发展“双高”蔗,政府、蔗农是否“双赢”
“双高、双高,要种、要管、要施肥,产量高,成本也高。”1月15日,良江镇独女村蔗农韦志明刚刚收完地里的甘蔗,对于每亩仅有600多元的产值,他并不高兴。问及对“双高”蔗的看法时,韦志明道出了自己的担忧。农民“不会种、不想种、不敢种”是目前兴宾区“双高”糖料蔗推进过程中的难题——究竟发展“双高”能否带来政府和蔗农的“双赢”
或是“合作社+农户+基地”,或是“公司+公司”,或是“公司+大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凤凰、大湾、寺山、桥巩等镇,纷纷根据本地情况探索各种模式建立起了“双高”示范基地。截至2015年末,兴宾区已建立“双高”甘蔗基地5.95万亩,约占该区甘蔗种植129.3万亩的5%。
区长莫若锋说,通过推进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加快“小块并大块”土地整合和改革,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农民开展甘蔗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的规模效益;一部分农民成为甘蔗基地的聘用工人,通过为基地打工提高收入;还有一部分农民作为剩余劳动力离开原有土地,外出务工经商,大量增加收入。这样,通过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就能有效推动农村改革,普遍提高农民收入。如2015年,兴宾区“双高”甘蔗基地核心区农民纯收入比全区农民人均收入高出30.7%,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带来的改革红利有目共睹。
同时,兴宾区提出的“两区一带”现代化农业发展战略,其中就是以桥巩农科所“双高”糖料蔗基地为核心,建立“桥巩现代特色农业甘蔗(核心)示范区”,其核心区面积3200亩,拓展区1万亩。基地内建有成套的喷灌系统,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达到自治区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的“四化”要求。该基地带动了兴宾区甘蔗良种、科学种植技术的推广,并为兴宾区确保糖料蔗总量维持稳定的情况下,调整出土地用于发展特色农业,2015年初新增茂谷柑、砂糖橘、红心柚、葡萄、坚果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5.6万亩。
三问:“蔗路”漫漫,如何全面实现“双高”
“双高”的建设可谓兴宾区甘蔗发展的好路子,但兴宾区蔗区蔗地95%以上是旱地,蔗区的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没能起到旱能灌、涝能排的作用,甘蔗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单产偏低,总产波动幅度较大;机械收割不够成熟,甘蔗生产难以实现全程机械化,无法解决甘蔗生产缺乏劳动力的瓶颈问题;土地“小块并大块”涉及农户较多,种植的地块比较复杂,再加上目前广大农民群众恋土情结仍然很重,不愿意实施土地“小块并大块”和土地流转,甘蔗生产难以达到规模化经营,无法发挥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益;目前全区甘蔗品种以新台糖系列品种为主,其中新台糖22、16号面积占总面积90%以上,品种结构比例不合理。这一系列因素制约着“双高”甘蔗生产。
副区长丁振敏说,兴宾区政府在“顶层设计”中首先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充分利用各项资金支持政策,同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双高”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双高”基地建设工作;其次,进一步加大对“双高”基地建设和土地“小块并大块”的思想动员工作,提高蔗农认识,让更多蔗农能够积极配合、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工作中,同时,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引进有实力的种植公司或大户以多种模式建设“双高”基地,并加大糖料蔗新品种培育、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最后,要发挥示范点带动作用,引导群众成立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多种有效的“双高”基地建设模式,并加强对土地整治、水利化建设和甘蔗种植良种良法的业务指导,实现规模化经营、统一管理,提高基地甘蔗单产,提升业主种植甘蔗的利润空间。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兴宾区]“十二五”期间交通扶贫攻坚纪实
“做梦也想不到,走了几辈人的山路,如今变成平坦宽敞的水泥路了。”1月7日,正在地里劳作的凤凰镇武宜村村民韦传式夫妇指着眼前通村硬化路,喜不自禁。武宜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山多资源少、沟多平地少、产业单一,交通不便是阻碍当地发展的最大因素。 【详细】
[兴宾区]“水路并进”改善贫困村设施
“过去全村仅靠一条泥路进出,现在好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走亲访友都方便。”新年伊始,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松柏村村民李大爷望着新修通的水泥路喜滋滋地说。松柏村是贫困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去年兴宾区将该村公路硬化里程6公里,使该村实现人均收入增长34.2 【详细】
[兴宾区]“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过去全村仅靠一条泥巴路进城,一到雨季,道路就变得泥泞难行。现在好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不论是出门卖山货,还是走亲访友都非常方便。摩托车轰鸣几声就到县城。”兴宾区良江镇松柏村村民李大爷喜滋滋地说道。松柏村是一个贫困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自兴宾区 【详细】
[兴宾区]“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近年来,兴宾区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了一批老百姓急需解决的实事,越来越多的贫困村逐步摆脱“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困境。 【详细】
[兴宾区]农民工创业园引“凤”归
打包、装车、发货,12月26日,来宾市瓷尚佳艺术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老板曾德营望着今年最后一批家具运往柳州交货,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从怀里掏出一大沓红包,准备分发给厂里加班的100多名员工。一年前,这个拥有两个加工厂、身家千万的“曾老板”还是一名农民工。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