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22日 来源:红网 作者:鲁湘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1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在湖南宣讲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1月19日红网)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并给湖南出题,“积极探索可复制的经验”。两年来,湖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手段,精准发力,积极推进扶贫工作机制创新,探索了一些有价值、可复制的扶贫开发经验,创造了多个成效显著的扶贫品牌,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无论是完善精准扶贫的“方法论”,还是拔穷根、脱穷帽“湖南速度”,精准扶贫的“湖南经验”都可圏可点。这次,汪洋到湖南宣讲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正是对精准扶贫的“湖南经验”的肯定。 

  目前全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精准扶贫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必须以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来检验实际的效果,必须以群众是不是买账,是不是认可来检验成果。

  精准扶贫需要精准识贫。精准扶贫,关键是做到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切实搞清楚哪些人是真正的扶贫对象,避免“穷人落榜、富人戴帽”。正如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所说“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扶贫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优势怎么发挥、短板怎么补,这些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湖南本着对符合帮扶条件的全部纳入,“一个不少”;对因病、因灾返贫的,全部核实登记,“一个不漏”的原则,在全省拉网式开展贫困人口、贫困村的识别和信息采集工作,在些基础上为贫困对象全部建档立卡,并初步建立健全了扶贫信息网络,实现了动态管理。同时,还对贫困对象的贫困层度、致贫原因、脱贫对策等不同情况进行分门别类、系统梳理,并“量身定做”帮扶措施。精准扶贫,做到了精准识贫,才能防止“大水漫灌”与“撒胡椒面”,才能更对标准确,扶贫工作才更具科学性、目的性与实效性。 

  精准扶贫在于精准路径。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贫困虽然是一样的,但致贫的情况却千差万别,于此不能都照一个模式去做,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四跟四走”的扶贫新路子“到“一乡一品、多村一业、连片开发”变“输血”为“造血”的产业精准,从针对贫困农户建房难的问题,实施“百千万”安居工程,到金融扶贫方面探索“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的小额信贷新模式的机制精准,湖南精准扶贫在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展示了有效而独特的湖南路径。 

  精准扶贫需精准管理打底。精准管理,是确保“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的保障。湖南要求贫困地区党政主要领导要坚持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难点事项亲自协调、任务落实亲自过问,切实把扶贫开发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省与市、市与县、县与乡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细化和落实了各级责任,建立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真正做到责任到人、任务上肩。并且,出台《湖南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对51个贫困县取消GDP考核,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部署再好不抓落实等于零。因此,湖南省委、省政府每年组织2次精准扶贫专项督查,省扶贫办对精准扶贫的专项督查、重点督查每年不少于4次,确保了扶贫真有人抓,真有人管,真能出实效。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习总书记讲“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扶贫开发,既是重大的责任,更是厚重的担当,湖南正以扶贫开发的新模式负起这伟大的担当,挑起了这份重任,并以合力攻艰克难的无畏精神续写精准扶贫的新篇章。 

  文/鲁湘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