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地处桂中农业区,有着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运动的兴起,武宣已经成为工业重镇柳州市、广西首府南宁、新兴内河港口贵港等周边地区游客趋之若鹜的广阔市场。目前,依托丰富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物产和庄园文化崛起的特色村生态游,已成为武宣县乡村旅游的出名品牌。据统计,武宣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屯有30多个,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4年旅游综合收入10.02亿元。为促进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发展、农村文明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如何进一步挖掘绿色资源,乘势壮大生态乡村品牌,促进武宣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笔者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加快武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性
(一)、具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
1、“山险、水秀、石美、洞奇”的乡村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山水:世上罕见的峡谷风光地上峡谷百崖大峡谷、壮观秀丽的奇异水上峡谷大藤峡、集千家岩之奇,万家洞之美的地下峡谷犀牛洞。
2、保存较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民间艺术壮师戏、翡翠舞、蝴蝶舞、龙宫水族群舞等全国唯一的娱乐性舞蹈在传承光大。仙人山、八仙天池、仙女散花等仙城文化景观随处可见。
3、一批高品位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中国生态文化村和广西特色文化名村下莲塘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美丽田园”葵花景观,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三里街、洛桥村、下莲塘村、雅岗村、樟村。广西“生态名村”示范点码头村及中国观赏石之乡。
4、武宣是国家商品粮、糖料蔗生产基地县、是广西最大的玉米杂交制种和来宾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优质谷、糖蔗、水果、食用菌、肉牛、茶叶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为打造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奠定了基础。
5、旅游气候宜人:武宣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常年可开展旅游。是观光、采风、休闲、疗养、科考、探险的理想之地。
6、四通八达的交通:境内黔江上接柳州、来宾,下通港澳,是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咽喉;209国道和平果至梧州、三江至北海两条高速公路纵横,武宣是桂中与其它省份经济沟通交流的主要枢纽。
(二)、独特的环境和近距离参与性扩大了旺盛的周边市场需求。
武宣周边是工业重镇柳州市、广西首府南宁市、新兴内河港口城市贵港市。因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城市游客为躲避喧嚣的环境和污染的空气,而选择了到自然特色浓郁的乡村生态武宣来旅游。武台新村、下莲塘、码头村、坡贯村等一大批乡村生态旅游村和一系列古庄园因其自然、健康、绿色、乡土气息鲜明而倍受青睐。
三里洪安采摘园、上李村柿子果园、秋全草莓采摘园、横山克胜立体圣女果园等一大批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的乡村生态旅游点为游客提供了客家百家宴、水果采摘、花卉观赏、塘边垂钓、郊外野炊、民间手工艺品品味与学习的场地。较好地满足了游客“吃、住、游、玩、购”等多方面的参与、体验需求。
新鲜的空气,可参与性的内容促进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势头强劲。2014年全县接待国内游客176.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2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1.4%、55.6%。今年春节期间,各生态乡村就接待游客9.88万人次,游客量同比增长8.88%,旅游收入3678.9万元。
(三)、短期效益明显、经营灵活的特点成为建设生态乡村的加速器。
生态乡村的建设一方面是政府“烧钱”的项目,另一方面,当地保存相对完好的乡村自然风貌、宽敞和独特的民族建筑(如鹅卵石建筑群、西洋风格的欧式建筑、气势恢宏的黄肇熙庄园等)、绿色农副土特产、多样化的民风民俗和农事活动等资源又成为大投入的“填充墙”。个人资金、集体资金、资本市场资金成为投资的主体。短时期内带动了果蔬种植、养殖、农副产品的加工、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建筑、餐饮等产业的并驾齐驱。建设绿水青山游不仅成为当地百姓保护生态、爱护家园的动力,也成为脱贫致富、创业增收的“金山银山”,点燃了游客心中最美的乡愁。
武宣镇大禄村通过开发观光休闲区、娱乐体验区、赏花游乐园、农庄垂钓园、生态果蔬园“两区三园”,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两年前的2120元增加到4653元。鳖、蛇、鸵鸟、黑豚和孔雀等观光型特色养殖业打破了有史以来水稻、甘蔗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人畜饮水安全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村屯太阳能路灯亮化和水果种植绿化,一跃成为广西区级生态乡村示范点。这个一直沉寂的广西区级贫困村现在游人如织,不少村民靠开办农家乐,几天就收入上千元,比以前一年挣得都多。
(四)、西江经济带的发展为乡村生态游提供了机遇
作为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投资339亿元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全面开建,地处西江流域之首的武宣县迎来了发展的大机遇。当前正在以西江为墨,以港口为笔,把力量聚集在港口,把资源汇聚在沿江,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通过全力发展港口经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正在悄然发力。
武宣区位的优势催生了港口码头产业蓬勃发展,目前现有货运码头22个,泊位34个。港口货物年吞吐量及港口泊位利用率均成为广西内河航运中心的地位。引领自治区A类工业园区,城东轻纺工业园、河西矿产品加工工业园、黔东制糖循环经济工业园、黔西建材工业园“一区四园” 喷薄而发。大港区、大物流、大园区、大市场,大旅游业的“港产城”一体化正在成为推进“绿水仙城·美丽武宣”建设的助推器。为建设“仙城仙境山水仙城”疏通了整体环境。
二、当前发展生态乡村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对生态乡村游定位、运营、管理等全盘规划。
由于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没有将开发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中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乡村旅游景点大多没有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加上缺少相关专家考察论证,导致项目见子打子,盲目发展。
一是以饮食为主的“吃农家饭、看农家院”的“农家乐”,没有住宿功能、休闲项目,导致游客参与的程度不高。
二是以观赏为主的庄园,提供的产品层次较低,服务项目大同小异,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特色不强,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难以形成旅游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是以采摘为主的果园因缺乏科学规划,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旅游点功能单一,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景点。
一些村屯盲目开发旅游项目,导致生态乡村游产业上下游衔接出现问题,不能有效对接上级对产业、产品、运营和管理的具体指导。下莲塘的金葵花目前仍是一家一户种植,一些农户自个种玉米、红薯等其他作物。葵花开放季节,景色杂乱不堪,大刹风景。
(二)生态乡村游特色不凸显,游览内容单一,层次性不高。
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游客参与性不强。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生态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生态游还停留在“春天赏花、秋天采果”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生态游商品少,文化鉴赏度,保留值不高。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甚至未开发。如百崖大峡谷只有登山和游水项目;上李村只有果园,且品种单调;洪安家庭采摘农场只能采摘,没有可供游客选择烹调品尝的场地,只能带回家食用,因而留不住游客。
没有正确的定位,园区品位档次低。有些园区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很多农家乐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和乡村饭店差不多,没有达到“乐食、乐居、乐游、乐购”一体的标准,真正大块头的有实力的公司化经营的主体不多。
文化内涵少,特色不浓。在多数农业观光园里,还没有达到“农业园区景区化、农业设施生态化、生产过程休验化、农民从事导游化、耕读休闲大众化”的五化标准。大多数只宣传品种介绍,游客能采摘果蔬,品尝果实,无法领略到无形的文化资产。有些观光园盲目发展,跟风而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很难长期吸引人气,难以持续发展。
(三)、政府优惠政策不足,财政扶持力度不大。
目前武宣县仅出台了《武宣县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镇(村)工作方案》,
而对休闲农业还未出台明确政策。生态乡村游园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由于缺乏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对农业和农村资源挖掘、整合和包装不够,缺乏本地特色农产品。农业与旅游未能有机结合,缺乏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巨大带动作用的自然与农业景观,致使生态乡村游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大多投资者缺乏担保、抵押机制,融资十分困难,只能依靠自身的渠道去筹措建设资金,影响了休闲农业与生态乡村游的发展。这说明,在思想意识上,政府的重视程度还是不高,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业投入不足,结合产业发展不够。
(四)、缺乏经营管理人才,服务设施不配套。
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者主要是当地农民,村民普遍对乡村旅游开发价值的认识不全面,对政府的决策意图和政策措施了解不多,谈旅游、谋旅游、搞旅游缺乏统筹规划,开发不足且不合理,开发档次不高。
因宣传力度不够,培训少,农民生态旅游知识贫乏,环境保护意识差,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乡村旅游经营企业85%是农民,但是乡镇几乎没有旅游专业人才,导致出现经营管理的科学水平低、管理不够规范、开发中缺乏保护意识、重设施建设轻服务环境营造等问题。许多服务、接待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服务礼貌、礼节不到位,导致服务质量不高,品味不高。这都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的水平。
由于许多景点没有完全成型,服务设施简陋、设备不足,不配套、不完善,至今没有统一的“农家乐”餐饮卫生标准和客房配置清洁卫生标准。
三、发展生态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全方位的乡村游规划,跳出“见子打子”旧框。
一是城乡区域统筹一体化新格局的规划。以优质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大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品质乡村旅游为引导,集“生态产业、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养生度假、休闲地产、创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开发运营规划。结合交通基础建设、城镇化建设、村容村貌建设、民俗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生态”这条主线,加快编制完善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如东乡、三里、二塘旅游小城镇规划。与土地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衔接。
二是尽快制定乡村旅游土地使用政策实施细则。针对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地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
三是将生态乡村建设特别是环境治理列入旅游发展规划。通过“一个娱乐场所、一版村级民居画廊、一座凉亭、一个池塘、一个健身步道、一个小公园、一栋公共文化综合楼”等“七个一”建设工程,再现文化底蕴、繁荣景象、历史人物、经典事件。
四是制定政策支持规划。县政府在制定县域发展规划时,有意识地将乡村旅游纳入其中,有意识地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旅游创造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尽快完善乡村旅游用地、财政、金融、营销、人才等政策,整合利用林业、水利、交通、农业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合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发改、水利、住建、扶贫、农业等有关职能部门就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进一步联动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五是制定质量恒定的品质保障规划。建议成立武宣县旅游标准化协调组,由旅游、质检、农业、林业四家单位共同牵头,制定包括示范酒家、示范农家乐、示范村屯和集聚示范区四大标准化体系。对安全标准、服务标准、配套标准、食品卫生等进行详尽规范。
(二)、打造个性明的乡村游经济,破除“千村一面”僵局。
如何避免“低、小、散”等情况,构建具备鲜明差异化和地域特色的完整乡村旅游业生态链态笔者认为,应该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去拓展和延伸,进行特色化、产业化和集聚化的战略布局,走立体鲜活的模式集群之路。
一是“生态+庄园”模式,利用东乡镇乡村环境优越、庄园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品金龙茶,看葵花景,走峡谷路,打庄园牌。完善茶文化、廉政文化两个文化庄园、打造下禄库、洛桥、合群三个生态公园,把东乡建成“玩在水中、走在绿中、看在花中、留在景中”的人间仙境,建成广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来宾特色生态旅游带。
二是“景区+农家”模式,利用原有坡贯奇石村、武台新村、黄茆灵口村等农家乐基础和AAA国家级百崖大峡谷旅游景区,在百崖大峡谷前建设一个“肖朝贵水库水上旅游乐园”,大力发展依托历史景区和村里的数十家农家乐吸引周边的游客。
三是“农庄+游购”模式。三里上李村牛心柿和东乡红糟酸两个乡镇辖区地处鱼米之乡,依托遍布各地的休闲农庄,大力推广农庄成景点,园区成景区,农副产品成旅游产品,顾客为游客,实现旅游和农业的高度融合。
四是“码头+文化”模式。利用县城北门城楼、西街、文庙等名胜古迹遗址,结合勒马码头、樟村物流园,县城七星湖,开通武宣至桂平、武宣至柳州的“水上游览快吧”。挖掘利用码头村接近县城、接近水域,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优势,将武宣的人文、历史融入其中,大力发展沿江、沿路生态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五是“休闲+养生”模式。利用桐岭镇千亩观赏型太空莲基地,引进经济能人,流转土地,建设园林式生态农村,形成风景性生态乡村游产业。游客除赏荷摘花外,还可垂钓大闸蟹、罗非鱼、桂花鱼,品赏河鲜美味,体验乡村趣事。
这五大模式定位不同,受众也各有不同,有效避免了同质化,实现了差异化竞争。
(三)、推进高强度的乡村游体系,打破“各自为战”壁垒。
一是全域统筹,建立从上至下的领导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分片指导推进生态乡村游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标准化、功能多样化。县、乡镇两级建立旅游、发改、财政、国土、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环保等部门参加的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共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二是提档升级,建立旅游咨询服务体系。设立广西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武宣),向市级上报招聘计划。建设县级游客服务中心和乡镇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集散中心。利用各类媒体强化营销,整合线路产品,纳入旅行社产品体系,向周边客源市场推介。协助农家乐在工商局注册为旅游微型企业,建立个人微型企业诚信制度。税务机关可以免征或少征微型旅游企业的税费,以示国家在税收政策上支持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的发展。同时,又使其有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政府和旅游行政部门抓好旅游专业人才培训和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强化房间管理与服务技能、餐饮卫生标准、主食和菜品制作技能、旅游网页制作技术等技能。
三是真抓实干,建立长效督查考核体系。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对各乡镇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的科学发展观全方位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发展乡村旅游的合力。
(四)、开发强有力的乡村游产业,促进“环旅游圈”融合。
以黔江为轴,以209国道和省道为两带,发展庄园文化生态观光旅游、生态养殖、黔江河沿岸码头旅游、农业观光为四区的“一轴两带四区”生态旅游片。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民创业园、高效农业产业基地及美丽乡村产业示范点“四个平台”,建设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精品示范区。
——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建设水稻生态文化观光园、蔬菜花卉展示园、生态标准化茶园等。实施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建设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农民创业园主要建设哈密瓜、红心柚、食用菌、牛心柿等项目,促进种植基地、交易市场与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有效结合。在209国道和省道公路沿线,形成1万亩红心柚、8000亩金龙茶、1500亩油葵休闲观光示范基地等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上规模的农业种植基地。
——高效农业产业基地以蔗糖、优质米、花卉等特色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区、精品农业休闲体验区。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带动农户从事旅游特色商品的生产。
——美丽乡村产业示范点即打造100个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化”生态乡村示范村。开展村屯国学民居画廊建设,打造乡村景观。通过完善农村水、道路、绿化美化、文化休闲广场、村屯亮化等配套设施服务功能,推动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与园艺式村屯的有效融合。形成“乡乡有品牌,村村有特点,处处是风景”的乡村旅游格局。
(五)、建立大协调的乡村游培训,强化“知识渗透”到位。
政府要指定培训单位,下达培训任务,使从业人员近70%接受专门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培养造就一批懂管理、懂市场、懂营销、懂运作的复合型经营管理服务人才,逐步形成一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带头人。
完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提升理念,走服务提速的人才支撑之路。制定政策措施,整合武宣职业教育中心,设置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专业或课程;借用高校旅游培训资源,通过开办乡村旅游领军人物、服务人员培训班等,每年培养500个乡村旅游的管理人才,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培训1000名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弥补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缺口。
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及引进人才、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总之,开发生态旅游必须从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考虑,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乡村旅游内涵,找到乡村旅游和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运用乡村旅游树立农村品牌,进行经济运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武宣县新闻中心 陈德仁)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河池力促库区和谐稳定发展
近年来,河池市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五大工程”决策部署,狠抓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库移民增收、库区和谐稳定等工作,成果喜人。 【详细】
[兴宾区]“三万三进”促扶贫 进村连心谋发展
2月23日,区委书记韦平率水利、畜牧局部门领导到寺山镇察民情、听民意、找穷根,开展精准扶贫调研工作,拉开兴宾区今年“三万三进”活动的序幕。 【详细】
[博白县]向绿色能源要发展红利
新春时节,记者走进自治区重大项目——博白县四方嶂风力发电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了解到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目前正在开展道路设计的优化以及升压站、送出工程设计等工作。 【详细】
[蒙山县]做好绿色经济发展文章 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
2月27日,记者从蒙山县乡村办获悉,该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绿色经济发展文章,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大力探索一条贫困地区发展新路子。 【详细】
[浦北县]“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回眸
“钦州市浦北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浦北县人民,大力实施‘兴产业、建交通、扩城镇、办旅游 ’四轮驱动战略,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在岁末年初的大小会议上,蕉乡人民互相传捷报、报佳音,喜悦写在脸上,幸福写满心田。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