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7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原文刊登截图

  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理论任务。2018年度广西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从党史国史看十九大对百年宏伟蓝图的新描绘”,系统梳理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百年宏伟蓝图的擘画历程,准确回顾了重要的历史节点,凸显了党的十九大对百年宏伟蓝图新描绘的丰厚内涵、指导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一篇学习研究十九大理论文章。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认识、新要求、新部署。从历史纵坐标看,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革命、建设的发展条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目标,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在这一意义上,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我国的百年发展蓝图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从历史横坐标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两个阶段“新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提法,现阶段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长期目标则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整地看,两个阶段“新三步走”的概括,更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法的原意。两个阶段“新三步走”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目标与时俱进的深化和推进,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我们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行动指南。

  毛泽东开启中国革命和建设宏伟蓝图的设计

  从“两个百年”(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百年)奋斗历史看,早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特殊国情出发,就对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有所设想。1936年秋,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曾强调指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大概不会像苏联那样快,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有着较长的和更困苦的路要走”。中国的国情和特点决定了将来实现社会主义必定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历史过程。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又明确指出:“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了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此进行了艰辛探索。从大的方面来看,当时毛泽东面对西方战略家的种种所谓“预言”,坚定地认为,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将用百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具体探索过程看,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根据他对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认识,在不同时期对制定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不同的构想,大致有四种认识:在1954年前后,毛泽东曾设想用十个五年计划(50年)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6年前后,提出分两步10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想;1958年前后,提出25年赶上英美的设想;1962年前后,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客观地讲,当时毛泽东主要是围绕着中国何时“进入”“建成”社会主义来思考现实社会的发展阶段,以及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改变贫穷面貌的问题。由此出发,他在实践探索中提出了有益且带有创造性的新中国发展宏伟蓝图,即用50年到100年时间实现中国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54年,在这5年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对此,毛泽东曾经开始设想大概经过十个五年计划,即用50年的时间,将我国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他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我们党和国家的总目标——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在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能一蹴而成,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历史过程。为此,毛泽东在同年同月接见外宾的谈话中指出:“关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在1957年2月毛泽东又明确强调:“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与此同时,由于经验不足,加之毛泽东和我们党在当时迫切想改变新中国贫穷面貌,以及急于求成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很高,在发展战略目标上曾一度改变了正确的认识,步入了一个曲折过程。由于1957年的“反右”斗争,毛泽东认为群众中蕴藏着很大的积极性;同年的共产国际会议召开和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使毛泽东感到胜利在我们一边,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2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为此,提出了“东风压倒西风”“二十五年超英赶美”等口号。在实践中,从1958年起相继发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刮起了“共产风”,结果遭到了挫折。

  在1960年代初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受到挫折后,毛泽东又进行了反复思考,认识到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下功夫,弄清规律,中国生产力落后,要赶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很长时间。他还多次向国内同志和国外客人谈论了这个问题。其中主要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60年同美国记者朋友斯诺谈论。当时斯诺坚持要毛泽东讲讲中国建设的长期计划问题,毛泽东说:“我就是不晓得呀,就是没有经验呀。”“你知道,对于政治、军事,对于阶级斗争,我们有一套经验,有一套方针、政策和办法;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去没有干过,还没有经验。”第二次是1961年同到访的英国客人蒙哥马利谈论。蒙哥马利说:“再过五十年,你们就了不起了。”毛泽东虚心地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你们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好几百年。”第三次是在1962年1月的七千人大会(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中的讲话。毛泽东深刻地说:“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也许只要几十年,例如有些人所设想的五十年,就能做到。果然这样,谢天谢地,岂不甚好。但是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根据毛泽东的这种设想,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作出用100年时间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部署: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用50—100年的时间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至此,我国“四个现代化”目标形成了完整的表述。可以说,经过艰辛的探索,毛泽东和我们党终于在1960年代初期提出了一个鼓舞人心且比较成熟的百年宏伟蓝图,那就是用一百年的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可惜的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使得两步完成百年宏伟蓝图的战略构想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邓小平在新时期重启和发展了百年宏伟蓝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在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依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中逐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历史地讲,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的形成与确立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对此问题,学者之间尚有一些不同认识。

  第一个阶段是从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当时我们党首先是从沿用毛泽东、周恩来等提出来的关于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大思路来探索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方面,邓小平在各种会议、调研活动和会见外宾等场合中频繁提及四个现代化问题。1977年7月他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1978年3月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1978年9月他在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指出:“我们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好多条件,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没有,现在有了。”同时,邓小平在会见马达加斯加、阿尔及利亚、卢旺达、日本、英国、联邦德国等国来访客人的谈话中也提及这一问题。其中1978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马达加斯加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团时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清醒地看到这是一件艰巨的事情,但是是能够做到的。”6月,他在同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会谈时说:“要使我们自己发展起来,实现四个现代化。”7月,他在会见英国詹金森爵士时说:“我们的战略是毛泽东主席制定的……提出军队的现代化。现在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就包括国防现代化,这是毛主席的思想。”另一方面,邓小平从不同层面陈述了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问题。1977年9月至1978年10月,他先后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今后国家将努力开辟新的途径,增加新的行业,以便更有效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有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性强的人来接班才能保证。”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前,邓小平从中西差距中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标准。随着1978年全国掀起的一股出国考察热潮,对西方发达国家各方面信息和情况的了解越来越多,邓小平本人也频繁地出国访问考察,当年上半年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下半年访问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1979年初又访问了美国。通过出访的见闻,邓小平逐步改变了自己的想法。1978年9月他在会见金日成时指出:“什么叫现代化?50年代一个样,60年代不一样了,70年代就更不一样了。”特别是在出访日、美期间,他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美国和日本两国高度现代化的“冲击力”,使邓小平更直接地感受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差距,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现代化的艰难,为此他认为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开了大口”,应叫“中国式的现代化”。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客人时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一部分研究者误认为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但并非如此。2天后,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提出,表明邓小平经过一年多的分析和思考,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有了新的认识。12月,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问:中国的现代化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回答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这个新名词来描述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前景,也是第一次用“小康”代替“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80年5月、1981年4月,邓小平在和外宾谈话时又应邀介绍这个概念提出的来龙去脉。由此可以说,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表明邓小平当时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第三个阶段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3月,邓小平逐步提出和陈述了“两步走”设想。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般在研究中把党的十二大“翻两番”奋斗目标,同邓小平后来提出实现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思想等同起来,但这是一种误读。因为“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尽管在步骤的内涵上同后来邓小平“三步走”中的第一步、第二步是相同的,但这并不是邓小平所设计的“两步走”内涵——实现20世纪末、21世纪中叶的两个目标。1984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的谈话中,提出用翻两番的方式,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当年4月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时,邓小平第一次对“小康”之后的发展目标作了设想:“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30年至50年内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才是邓小平关于“两步走”的最初表述。从这时起到1987年3月,邓小平又多次谈到这个“两步走”的战略构想。其中,1984年10月邓小平至少三次用“两步走”初步概括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第一步是用20年实现翻两番,第二步是用30—50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有的研究认为1985年4月邓小平才第一次提出“两步走”战略构想,实际上并不准确。严格来讲,1985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的谈话中,完整地表述了“两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第一步,到本世纪末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再花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此后直到1987年3月,邓小平又反复提到“两步走”发展战略问题。

  第四个阶段是1987年4月到10月党的十三大,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构想的提出与确立。其中1987年4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冈比亚总统的谈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三步走”的概念和设想:“我们已经干了8年了……但只能算是刚迈出第一步。事实证明,我们第一步的目标和政策是正确的。现在我们正在走第二步,即到本世纪末使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就是要花30—50年时间,使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走第一步是靠改革和开放,第二步也是靠改革和开放,第三步更要靠改革和开放。”目前在学界的研究中,关于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构想提出的时间问题存在多种解读:一般认为是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三步走”战略构思;还有的认为从1984年起邓小平就完整地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设想;也有的说1984年10月邓小平开始酝酿“三步走”设想;还有个别的当事人回忆说邓小平早在1980年1月就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应当说,以上这些说法并不符合历史实际。严格来讲,同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谈话中进一步完整表述了“三步走”战略构思:“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1987年8月29日,即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客人时又明确阐述了“三步走”战略设想。根据邓小平这一构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至此,我国“三步走”战略构想形成了完整的表述并在党的会议上被确定下来。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构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社会主义两步走设想,打开了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此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在进入21世纪前后的不同时期,在实施邓小平第二、三步发展战略步骤中相继进行了阶段性目标细化。其中,江泽民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对邓小平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了具体规划:在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基础上,到建党100周年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到下世纪中叶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江泽民在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上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提出了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小“三步走”设想:第一个10年全面建设小康,第二个10年达到富裕小康水平,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胡锦涛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从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及转变发展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以具体化;在2008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又提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对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目标的又一次细化。

  习近平在新时代对百年宏伟蓝图的新描绘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宏伟蓝图提出的现实背景看,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的5年多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其中系列标志性衡量指标有: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80万亿元,是第三、四位日本、德国总和的1.5倍,稳居世界第二;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2个百分点,远超所有发达国家之和;中国的粗钢、煤炭、生铁等12项产量居世界第一。上述系列标志性指标,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带领人民已经跨过了解决温饱、总体小康这两个阶段,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这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进入“下半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也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愈益清晰。正是基于此背景,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描绘了从现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对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了战略安排:两个阶段“新三步走”战略目标,即从2017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当然这一奋斗目标实际上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就开始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用两个15年分两步走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中期、中长期任务,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阶段“新三步走”宏伟蓝图适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宏伟蓝图的内涵要求看,习近平总书记两个阶段“新三步走”宏伟蓝图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继八大和十一届六中全会之后,在党的会议上适时地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百年宏伟蓝图所作出的一种正确的新表述,充实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同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两步走”、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三步走”的百年宏伟蓝图设计,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认识深化,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这更是与我国新时代、新任务和新要求相对应的新规划和重大部署,把毛泽东时代的“两步走”百年宏伟蓝图逐步变成现实,加快了邓小平时期“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步伐,并夯实了具体内容,彰显出新要求和新突破:在发展时限和具体要求上超越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设想,在时间上提前了15年,即由2050年提前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目标要求上更高,由“基本”变为“建成”,即把2050年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变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在现代化的内涵上还充实了新内容,如从建设经济现代化,拓展到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宏伟蓝图的指导思想和重大举措看,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阶段“新三步走”宏伟蓝图不仅要建设经济现代化,而且还包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等全方位内容。与此相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方面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决策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上百条新举措,对促进新发展、实现新目标具有根本推动作用。因此,习近平的两个阶段“新三步走”宏伟蓝图是继往开来、审时度势的科学规划和重大部署。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意味着我们国家将更加富强、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社会将更加和谐。当然,实现宏伟蓝图将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相应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坚持勇于和善于创新,必须要靠党的坚强领导和依靠人民的力量。

  总之,新中国百年宏伟蓝图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完善,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力探索和不断深化创新的历史过程。其中习近平的两个阶段“新三步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宏伟纲领,是引领我们党、国家和人民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全党全国人民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方能乘风破浪,胜利前行,谱写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从党史国史看十九大对百年宏伟蓝图的新描绘”(GXSK201804)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研究员、马工程研究基地办主任)

相关新闻链接:

黄品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专家高度关注广西专家“宏伟蓝图”理论文章
http://www.gxcounty.com/news/fzlt/20180507/141620.html

吕余生:一篇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好文章
——评《从党史国史看十九大对百年宏伟蓝图的新描绘》

http://www.gxcounty.com/news/fzlt/20180507/141618.html

刘绍卫:一篇深度研究十九大发展蓝图的理论文
——《从党史国史看十九大对百年宏伟蓝图的新描绘》读后语

http://www.gxcounty.com/news/fzlt/20180507/141617.html

陈学璞:一篇有历史纵深、理论高度和现实价值的深度文章      
——读评《从党史国史看十九大对百年宏伟蓝图的新描绘》

http://www.gxcounty.com/news/fzlt/20180507/141616.html

黄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党校的专家学者对广西专家学者的专版理论文章给予了积极评价
http://www.gxcounty.com/news/fzlt/20180507/141623.html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