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 来源:百色市右江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作者:韦进骏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摘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脱贫后防止返贫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以右江区为例,就巩固百色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开展了调研,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阐述近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面临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缺失、产业持续发展动能不足、农村群众自发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要持续发力、强化保障、建立机制、规范制度等对策建议,为巩固百色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实现致富奔康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巩固 百色老区 脱贫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16日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结合当前百色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贫困村相继摘帽,贫困户相继实现脱贫,各级党委政府要面临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实际问题,笔者选择右江区为调研对象,探讨巩固百色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路径。

  一、脱贫攻坚开展情况及成效

  右江区位于广西西部,珠江水系上游,是滇、黔、桂三省(区)重要交通抠扭和商品集散地,是百色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土地面积3713平方公里,辖3个乡4个镇2个街道102个村8个社区,总人口35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7%。2015年经过精准识别,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40个,贫困户7191户,贫困人口26743人,贫困发生率11.97%,是自治区重点扶贫县(区)之一。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右江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百色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聚焦“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截至2018年底,全区4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实现摘帽,6357个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1.23%,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

  (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是农村路网快速发展。全区120个村(社区)实现四级以上通村硬化道路,新建通屯道路563条,通屯里程1516.6公里,通屯路率100%;二是农村水电设施提档升级。新建和改造63处农村饮水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成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现代化农村电网,农村群众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三是农村公共服务基本完善。乡镇(街道)均建有标准的中、小学校、达标卫生院和便民服务中心,行政村(社区)均建有达标卫生室、农家书屋和文化广场等娱乐场所,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二)增收途径明显拓宽。一是特色产业稳定了农民收入。芒果、甘蔗、油茶、蔬菜、生猪、林下鸡、生态麻鸭、山羊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区芒果栽培达37万亩,甘蔗24万亩,油茶22.5万亩,常年蔬菜生产基地1.5万多亩,年出栏生猪20多万头、林下鸡700多万羽,生态麻鸭300多万羽,山羊3万多只,特色优势产业覆盖贫困户96.6%。二是旅游扶贫拓展了农民收入。陆续建成的福禄河休闲养生瀑布旅游景区,永乐贝侬芒果风情园、那怀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海生现代农业示范区、六沙园艺示范区等“产业+旅游+扶贫”基地,引导827户贫困户3369名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实现了增收。三是电商扶贫增加了农民收入。建成区、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培育电商企业17家,电商经营户244家,农村电商服务点110个,“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电商服务增加了农村群众收入。四是转移就业提升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劳务输出,新兴产业的用工需求促进了60%农村贫困人口就业,成为农村家庭增收的主渠道;五是光伏发电激活了村集体经济。完成40个贫困村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使每个贫困村实现年均2万元以上的集体收入;六是金融扶贫助农实现了增收。“党支部+金融+扶贫”模式破解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难问题,7000多贫困户享受到小额信贷支持发展产业实现了增收。

  (三)社会民生明显进步。一是贫困家庭住有所居。通过实施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建成迎龙和汪甸两个“老乡家园”,安置1254户5299名贫困群众入住,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10户,农村住房保障明显提升;二是贫困家庭子女学有所教。建立起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基金,结合“雨露计划”实施,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8.92%;三是贫困家庭病有所医。建立起有效可靠的医疗保障机制,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保障政策,开展大病慢性病分类救治,基本解决长期困绕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乡风文明明显提升。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工程,“三改”(改厕、改厨、改圈)3.5万户,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二是文化惠民普及面广。实现村村有“新时代讲习所”、有农家书屋、有文体娱乐场所、村村通互联网、户户通广播电视,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乡风民风明显提升。农村村规民约日趋完善,广大村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明显增强,“爱国、感恩、奋进”逐渐代替陈规陋习,初步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歪风邪气有人抓”的良好氛围;阳圩镇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镇”和全市“十佳魅力乡镇”,龙川镇平乐村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花红村获“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示范村,汪甸瑶族乡六发财等5个屯获广西“绿色村屯”称号,30个村(社区)获45面市级“红旗村”。

  二、巩固脱贫成果面临的问题

  右江区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脱贫质量还不够高、也不稳定,存在基础设施管护体制缺失、持续发展产业能力不足、贫困群众自发能力不强等不利因素。

  (一)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缺失。受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主体与受益主体分离等因素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管护机制还未建立健全,突出表现在农村公路、人畜安全饮水、水利灌溉、渠系配套等基础设施管理维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资金、人员保障不到位,“重建设、轻管护、损毁快”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产业持续发展动能不足。一是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增收渠道有限,脱贫基础不牢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收入来源多是传统的受土地、气候、自然灾害条件制约的种植养殖业和短期打工,骨干项目少,缺少产业带头人,生产自救、抗灾能力薄弱,潜在极大的返贫风险;二是主导产业规模小,过多依赖外部因素,生产效益不明显,潜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三是产业扶贫缺乏长效机制,持续增收压力大;四是部分村“两委”凝聚力不足,发展观念还比较落后;五是干部对脱贫摘帽的成绩沾沾自喜,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对工作重视程度有所减弱。

  (三)农村群众自发能力不强。右江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贫困群众受长期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缺乏自强不息精神、依赖思想严重、惰性依旧,“依靠上级安排项目,依靠社会帮扶、依赖救济政策兜底”的“等靠要”思想还很严重,“满足于低标准、满足于过得去、满足于眼面前”的“得过且过”意识;其次是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我“造血”能力差,部分贫困群众的身体素质难于承受偶发因素袭击,容易出现因病返贫;再次是教育条件和落后的风俗等因素,绝大部分贫困群众没有从根本上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农村生产生活陋习依然存在,环境脏乱差呈现死灰复燃趋势;第四是脱贫户人力资本积累过低,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劳动力绝大部分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和妇女,由于体力不支,生产效率低,农村中呈现“闲置房子多、撂荒土地多”等现象。

  三、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

  实现脱贫不容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更不容易,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十分艰巨。要确保百色革命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仍有许多难关要攻克,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松懈,我们必须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必须保持定力再加力、艰苦奋斗再创业,对贫困村、贫困户像抓脱贫摘帽一样重视,全力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

  (一)持续发力,确保扶贫工作的连续性。一是强化领导的力量。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精准施策发力,工作思路从脱贫摘帽向脱贫摘帽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转变,做到“帮扶政策不变,帮扶力度不减,帮扶方式不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强化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坚持部门联系贫困村,领导包片、干部驻村工作制度,继续派遣年富力强的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配齐配全有思想、能干事、办实事的扶贫干部队伍,让作风正、观念新、懂经营、善管理的干部发挥更好的作用。三是强化扶贫工作职责。建立完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以监测精准度、政策到位率、返贫发生率和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增量等指标,达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目的。

  (二)强化保障,巩固脱贫工作成果。一是保障特色产业稳定发展。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脱贫的主要依托,更是防范脱贫人口返贫的根本途径,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来抓。选准既与资源禀赋条件相匹配,也与群众增收有机结合的产业,在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的基础上,精心做好产业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现代农业为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大力推行“旅游+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互联网+产业”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创意农业、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结合品牌创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让产业的发展红利惠及广大农村贫困群众。深入推进“党建+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以多种利益联结为纽带,鼓励土地托管、反租倒包,订单农业、托养托种、土地经营权股份合作,资金股份合作以及其他有效资产股份合作,提升土地流转效率,增加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助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确保产业精准扶贫利益到农户,探索走出一条既能防止返贫又能长效脱贫的路子;二是保障扶贫发展资金的综合效益。抓住国家重点投入脱贫攻坚、全民奔小康和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强资金整合,更好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基础设施管护专项资金,为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后续管护提供资金保障;落实财政扶贫投入长效机制,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三是保障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确权登记建设完成的农村基础设施,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经费,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得起、用得上、不废弃、长受益。

  (三)建立机制,确保脱贫户不返贫。一是落实动态管理机制。对因病、因残、因老、因灾、失业等特殊原因致贫、返贫的农村群众实行“动态清零”制度,建立个人申请、村级评议、乡镇审核的工作机制,视具体情况纳入国家贫困户或实施临时救助,做到整体推进与“插花”扶贫并重,阻断贫困路,采取“回头看”“回头帮”方式及时查找、发现、分析、解决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二是持续推进并落实贫困群众生活兜底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疗保障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财政兜底政策长期坚持不变,并根据现实情况扩大报销病种和困难人群;对无力供养适龄儿童就学的特困家庭,免除学杂费、给予免息或低息助学贷款,对长期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特困户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在农村土地流转、“三权分置”改革中,理顺和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护农民权益,维护好土地承包权收益这一农民生命保障底线。三是落实返贫风险防控措施。建立完善救助基金帮扶机制,对遭大灾、遇大难、生大病等困难农村住户及时采取救助措施,防止返贫。探索构建“保险+扶贫”模式,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农业保险、大病保险,引导保险机构扩大地方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更好发挥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针对个别脱贫户的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行为,采取教育引导、沟通协调、司法干预相结合的方式促其子女履行义务。

  (四)规范制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一是建立新文化新风尚教育制度。通过“新时代讲习所”、讲座会、科技文化下乡等方式和载体,扎实抓好“志”“智”双扶,强化思想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引导农村群众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奔小康光荣思想,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提振“精气神”,让文化内涵成为美丽乡村的灵魂,让贫困群众主动摒弃相互攀比心理和“等靠要”思想,实现精神挺立、物质富裕的同步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技能提升培训制度。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扎实抓好农民技能提升培训教育,通过科技知识、市场动作、劳动技能培训等举措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塑造“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增收致富能力。三是建立脱贫致富奔小康奖励制度。以行之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脱贫户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扶持力度,让脱贫意愿强、肯干、能干、苦干的贫困户尝到“甜头”,树立脱贫致富榜样,发挥他们的“领头雁”作用,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和带动脱贫户自力更生奔小康,把梦想变为现实。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继续发扬百色起义精神,以一如既往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齐心协力、从严从实、攻坚克难,扎实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为确保百色革命老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韦进骏)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莫晓遥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