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4日 来源:广西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编者按

  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个难题,即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还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二者协调发展。柳州作为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片面强调生产,忽视环境保护,被称为“酸雨之都”。经历惨痛教训后的柳州开始反思,发展为了什么,如何发展。

  通过工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碧水蓝天工程的实施等,再加上政府重视、企业担责、全民参与三者的联动作用,柳州最终走出了一条工业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新路,建成了一座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为进一步深入总结和推广“柳州经验”,从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发挥示范作用,光明日报与柳州市委、市政府于近日共同举办了“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关于‘柳州经验’”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柳州市近年来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并提出一些颇有价值的建议和对策。本版特刊登各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让百姓享受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

  中共柳州市委书记 郑俊康

  工业发展曾经给柳州带来了活力、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沉痛的教训。

  “发展是为了什么?”“如何发展?”历届柳州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反思、探索和实践。

  作为工业城市,柳州不沿海不沿边,不是资源富集区,既要发展工业经济,又要保护好环境,出路就在于科学发展,通过真抓实干,把柳州打造成为“生态工业柳州、宜居创业城市”。基于这样的认识,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布局,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柳州关闭、搬迁了一批工厂,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先进制造业的新升级,巩固和强化了工业这个柳州最核心的经济增长点、最大的竞争优势。为了保护母亲河,柳州还对位于柳江上游的三江、融安、融水、柳城4个县份进行补偿,减轻产业压力,防止对柳江河的污染。另外,不断完善森林植被,扩大生态容量。如此多方联动,形成了最佳配合的发展方式,构建了工业与环境之间良性循环的体系。

  在柳州,宜居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宜居,更要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柳州力争打造一流的教育、文化、医疗环境,为柳州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更多的人走进柳州、爱上柳州、留在柳州,与柳州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如今,柳州工业总产值突破3700亿元,百姓的口袋富起来了,更重要的是,柳州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却下降了13.5%,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柳江是一条365天都可以游泳的河流,“美丽柳州”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尹伟伦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部署。这为每一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柳州市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力促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美丽柳州,作出了可喜的成功探索。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刻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理念,坚持搬迁、改造、关闭和升级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特别是以技术改造促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工业,为资源禀赋欠缺城市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

  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并举的思路,大力开展园林城市建设、森林城市建设等一系列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城市面积与生态容量同步扩大,有效解决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善的难题,其经验值得推广。三是推行科学的精细化城市管理系统举措。柳州不走欠发达城市的建设道路,转变城市管理思路,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推动经济发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民生发展、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成效显着。我们应不断总结柳州经验,进一步提升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为探索工业城市生态文明转型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柳州工业生态文明建设得益于真抓实干

  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周天勇

  昔日的柳州曾因酸雨严重污染而被环保部点名。反观今日,柳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水质稳定在2到3级,这些数据实实在在地反映了柳州市政府坚持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同步推进的原则。

  在思想上,柳州市领导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牺牲城乡居民生活的环境,追求这一辈人经济发展利益的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态环境,摆正了个人眼前政绩与为政一方长远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关系。

  没有这样的观念和意识,不可能有建设工业生态文明的正确规划和行动。

  在行动上,首先,改善存量状况。关停一批严重污染的企业;将污染集中规模化处理;对一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除污和减污装置,外部排放减少和内部成本化,并通过循环利用将过去的排污变成收益。第二,严把增量关口。对新上的项目严格把关,尤其是柳州目前处于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期,坚决禁止高污染企业的进入。第三,重视生态建设。政府坚持年年栽树,更注重管护,城市规模比6年前增加了50%,绿化率却由以前的35%提升到了45%。第四,依靠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对于企业排污口,政府建立了摄像头、水质反馈等智能网络监控体系,对于柳江上游4县初步形成了转移支付和发展帮扶关系。这些制度的建立,约束并规范了企业和居民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

  柳州建设工业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践说明,建设美丽中国需要领导干部切实转变观念,需要领导班子的真抓实干以及人民的努力奋斗,共同为保护环境和优化生态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柳州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袁富华

  作为经济增长的后发地区,柳州市处于典型的“结构性加速”阶段,即通过工业或第二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引领整体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教训,处于“结构性加速”阶段的经济,最容易导致增长及环境的失衡。柳州市工业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已经开始突破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观念。

  边发展边治理,尽可能减少污染的存量累积和后续发展的环境代价,给工业城市一片蓝天,是值得推广的好经验。

  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基地,柳州市的工业发展龙头仍然是钢铁、化工等行业。柳州经验的典型性主要在于——重化工业城市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以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为例,该公司的“绿色发展”理念正受到同行业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0年以来,柳钢累积完成环保投入近40亿元,使得工业“三废”全部回收利用或达标排放。公司自主研发的技术烧结烟气氨法脱硫工程,不仅有效控制了废气排放,而且增加了产品多样性和效益;还有自主研发的烧结和转炉余热蒸汽发电系统,节约了用电成本,自发电的电量达到总用电量的70%。这一例证充分说明了创新、节能减排的循环经济发展,是该市摆脱重工业的环境阴霾进而建成美丽城市的成功之路。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融合互动、良性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所长 赵昌文

  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融合互动、良性发展首先要解决好“认识论”问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于这一问题,首先要回答的是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从根本上讲,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但现实中,有不少甚至很多地区的发展目标往往追求的是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甚至是形象工程。所以,必须将执政理念回归到发展的根本目的上。其次,必须回答的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既有矛盾性,也有同一性。因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最终都是为了追求更多机会的发展,更高水平的生活,更深层次的自由。近年来,柳州市坚持“三个同步”的发展理念,提出了“五美五好”的奋斗目标,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发展战略,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发展理念的重大调整,是政绩观的根本转变。

  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融合互动、良性发展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方法论”问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其中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和提升工业的竞争力和效益。由于多种原因,包括柳州在内的全国工业都在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转型过程。一是包括钢铁、水泥等许多工业门类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二是由于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导致企业综合生产成本的上升。三是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需求的显着下降。所以,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之间特别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互动,着力推进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的发展。

  把柳州打造成“中国工业生态文明城”

  国际关系学院 王兰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柳州10多年来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的“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一样,都是历史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文明依次经历着原始状态的生态文明、农业社会的生态文明、工业社会的生态文明以及未来更高形态的生态文明。柳州近年的生态文明实践属于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柳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尚需持续推进。

  一是要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搞好顶层设计,可考虑把柳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由“山清水秀地干净”上升为“柳州·中国工业生态文明城”。二是要统筹规划和接续实施《柳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柳州“经济发展,工业进步,民生改善,生态文明”良性互动。三是积极申报国家“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探索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其他工业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

  “柳州经验”的本质和核心是协调发展

  云南省社科联主席 范建华

  柳州作为西部地区一个不沿边、不临海、缺资源,但有着传统工业基础的重化工业城市,曾经是一个极度污染的“酸雨之都”。然而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柳州在苦难中思变,在实干中治理,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为了谁,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作为转变思想的关键,确立了“生态工业柳州、宜居创业城市”的战略发展思路,探索出了一条老工业城市以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强化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初步展现了“绿色柳州、文明柳州、自信柳州”的新面貌。经历惨痛教训后的柳州,从被动的治理到自觉的面对,从无奈的反思到积极的谋划,从思想的转变到行动的落实,实现了传统重化工业污染酸雨之都向生态文明宜居城市的华丽转身,其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坚实而卓有成效的。

  另外,未来的柳州应坚持生态、经济、文化三者的协调发展,尤其是挖掘柳州三江侗族文化、融水苗族文化的独特资源,不仅做到工业强市,还要抓住文化立市这一关键,进一步挖掘城市特色、重塑城市形象。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柳州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的现实需要。

  总之,从柳州的历史和现实来看,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柳州可以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为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多经验。

  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 吕余生

  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由此,人们对工业文明展开批判,认为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但近年来柳州市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柳州市的经验说明了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非对立,而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过去的柳州曾经大雾弥漫、酸雨蒙蒙。进入新世纪后,柳州承载着既要加快工业发展,又要治理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痛定思痛,决心要走出一条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新路子。他们以“三同步”和“三步走”的全新理念和战略策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所谓“三同步”,就是做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所谓“三步走”,就是通过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文化融合三个环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柳州的做法与经验,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回答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个路子,为工业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示范。

  党的十八大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响亮口号。作为工业城市的柳州要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举措,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建设新道路,着力构建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的生态文明四大体系,在理论上丰富和充实生态文明的内涵,在实践中积累和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工业重镇宜居之城

  广西日报副总编辑 梁锡训

  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在不少人眼里,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柳州却奇迹般地完成了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发展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柳州的经验是可贵的,是值得推广的。

  广西日报对柳州的发展变化一直是非常关注的。每当柳州的工业经济取得突破,广西日报都会在及时推出工业成就报道的同时,用同样的热情来报道柳州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近期《光明日报》推出的“美丽柳州”系列报道,详细介绍了柳州的工业和生态建设。这充分说明柳州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媒体的热情关注和肯定,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

  对于柳州的工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正如郑俊康书记总结的那样,柳州以“三个同步”的发展理念建设“美丽柳州”,以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通过“三个同步”,柳州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工业之路。柳州的“三个同步”也成为广西日报一直追踪的焦点,编发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报道不下100篇。去年4月,广西日报以“一座老工业城市的嬗变”为题,对柳州做了一系列的突出报道,这个系列报道也获得去年广西新闻奖的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不仅是对我们新闻报道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对柳州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成就的肯定。

  近年来柳州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环境建设,着力打造宜居之城,使“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逐渐成为柳州响亮的名片。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