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袁 琳  本报通讯员 梁家炬 陆小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火龙果,这种原产中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名优水果,辗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之后,在我国广西、海南、广东、福建等亚热带省区驯化生根。

  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亚热带农产品大区,发展热带水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广西水果部门因势利导推广,火龙果种植在八桂大地迅速“火”起来,种植面积超过广东、贵州、云南、福建4省总和。

  火龙果因其外表肉质鳞片似蛟龙外鳞而得名,当光洁而巨大的花朵绽放时,飘香四溢,盆栽观赏使人有吉祥之感,所以也称“吉祥果”。

  优势:好吃好种好卖

  自治区水果生产技术指导总站站长李标说,广西发展火龙果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及潜力,具体体现在“三个好”——好吃、好种、好卖。

  首先是好吃。火龙果味甜而低糖,营养价值极高,是糖尿病患者可摄食的不多品种水果之一,在市场上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

  同时,火龙果花是优良的食用菜,可加工成高档的干菜产品;果品可加工成果酒、果醋。火龙果植株、花果还很美观,可作庭院、盆景美化,田园观赏性很高,可为打造多功能农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火龙果在广西亚热带地区属于“好种”的水果之一。作为热带作物,火龙果粗生易种,耐旱耐瘠,受不良气候影响少,病虫发生也少,目前在桂南、桂西等亚热带地区种植成功率非常高。在广西的最适宜种植区,火龙果亩产普遍达2.5吨,高的达3.5吨以上,亩产值可达1万-2万元,是少数高效而易管的特色水果品种之一。

  据自治区水果部门统计,广东、贵州、云南、福建等省累计种植火龙果面积仅3万亩,而我区种植面积已超过这个数字。南宁、钦州、防城港、北海、百色、崇左、贵港等市都引种成功,对比周边一些有意发展火龙果的省区,广西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再加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成为该产业的经营主体,我区火龙果种植、加工规模化程度高,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

  “好卖”是目前火龙果市场的特点。由于我国只能在南亚热带种植,火龙果在全国范围内属于稀有水果,市场需求十分旺盛。水果专家分析认为,按全国城市人口人均1公斤计算,需求量有40万吨左右,而目前全国产量仅10万吨左右,消费缺口相当大。近3年,通过广西口岸从东盟进口火龙果数量逐年递增,2012年总量达24万吨,进口额1.276亿美元,居各类进口农产品之首,占农产品进口总金额的1/4。

  定位:农民收入倍增

  “水果作为我区的主要经济作物,首先要担当起帮助农民收入倍增重任。发展火龙果是帮助石山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自治区水果总站总农艺师梁侠表示,未来几年,我区农业部门将加大投入,着力打造火龙果产业。

  火龙果自引进广西种植以来,连续多年顺产顺销,特别是对干旱缺土的石山地区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助农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地处右江河谷和大石山区交汇处的平果市,过去石漠化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1/3。近年来,平果市把火龙果产业发展作为石山区脱贫致富的重点工程抓,争取将火龙果生产列为国家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重建技术与示范项目,并将火龙果花粉传授到霸王花上成功挂果,使火龙果成为该县大石山区最具潜力的特色农业产业。2012年平果市种植火龙果1.03万亩,成为广西最大的火龙果生产基地县;其中已进入收获期的面积有2800多亩,总产量4200多吨,产值4200万元,每亩总收入超过1.5万元、纯收入超万元,走出一条治理石漠化,促进荒山植被恢复和农民稳步增收的新路子。

  目标:10万亩标准化基地

  记者了解到,目前自治区农业厅正在组织编制我区火龙果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实施“广西十万亩火龙果基地建设项目”,逐步将广西打造成全国火龙果生产大区。

  自治区农业厅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提出,全区计划从今年起每年新增种植火龙果2.5万-3万亩,重点在南宁、百色、钦州、北海、防城港等9个市布局;3年后全区累计建设规模化火龙果基地10万亩以上,年产火龙果20万吨,产值20亿元;项目参与农民户均增收两万元以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