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7日 来源:南国早报 作者:徐庆成 宁国用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困局 居民外迁只留空村

    近几年来,广西通过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名镇名村建设、村镇规划集中行动、特色民居塑造等,使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古村落得到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但传统村落保护点多面广,实施起来面临多种困局。

    据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管理处处长彭新唐介绍,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差,生活水平低。而且,很多地方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认识不足,缺少保护规划和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加上各级财政预算都没有专项保护经费,大量古村落得不到有效保护和维修,濒临消失”。

    朱涛认为,许多古村落荒芜衰落,主要原因是无人居住和使用。

    据悉,进入工业化城镇化时代后,村民特别是年轻人或外出打工,或外迁择地建新居,或进入城镇居住和就业,很多古村落逐渐沦为留守村、空心村。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日晒雨淋之下,大批古村落历史建筑破败,民间风俗、传统文化等日渐流失。

呼吁 要先保护后利用

    制定传统村落调查、验收和审核方案,成立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构,举办一系列培训班,开发广西传统村落调查信息系统,建立省级信息平台……2012年国家启动传统村落全面调查后,广西传统村落抢救保护工作正式铺开。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吴伟权介绍,下一步,我区将分级建立传统村落名录和档案信息库,制定指导意见。同时通过专项研究、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保护传统村落。

    专家建议,新农村建设不能把古村落推倒重来,而是在保护村落格局、风貌不变的前提下,对古建筑、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修缮,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其他建筑应按照保护规划,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进行内部装修。与此同时,注重传统村落的环境卫生整治,把电线、污水排放、自来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好,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家乐旅游、生态旅游和家庭手工业,培育企业、集体加农户的农村特色产业,赋予传统村落新活力。

    “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庞大、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人才、资金、物质的投入和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尤其需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朱涛说,“广西传统村落弥足珍贵,当务之急是先保护、后利用。”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