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韦凤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来宾,年龄不足11周岁,由一个县城开始,如今已然具备一个区域现代化城市雏形。

  11年来,新城来宾各项经济指标翻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推差选”、“学用政策”等一批工作品牌得到国家和自治区肯定。

  梳理这一艰难奋进的过程,无法忽视来宾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探索的诸多经验——

  三农“小”字经

  三农大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农民的小问题。来宾的“小”字经,着眼农民需求,解决了三农大问题。

  在来宾市,覆盖全市724个行政村和部分自然屯的小额信贷、小舞台、小广播、遍布乡村的小协会(农村合作社)、小巷道、小球场、小垃圾池、小少年宫、小图书馆等,在当地被称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小字经”,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金融、文化建设、农产品流通等“大难题”。“小字经”的思路,引来国家“桂中治旱”、“土地整治”两大工程近10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来宾市发展现代农业和构建美丽乡村的坚实基础。

  “小字经”将中央政策变成农民切身利益,既受到农民欢迎,也赢得国家和自治区的肯定。

  工业“转”字经

  为练好工业“转”字经,来宾市先后确立“工业立市”和“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打造“来宾河南工业园集中供汽供热示范园”、“甘蔗综合利用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园”、“广西乃至全国一流的铝精深加工基地”等六大品牌。到2012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翻了2.6番,工业投资翻了3番多、技改投资翻了4番多。

  今年来,来宾市提出实施工业发展“四大会战”,即新兴产业发展大会战、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会战、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大会战和工业项目建设大会战,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此举成效显著:通过工业“四大会战”,来宾市今年招商引资的项目中,工业项目占70%以上,这为未来十年来宾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城建“巧”字经

  11年,县城变现代城市,见证了来宾城建的“巧妙”之处——

  旱中求水,桂中水城初长成。2008年开始,来宾市决定建“桂中水城”,经过前期科学规划和后期的大力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并实现通航,江北主城区已然呈现“一河四湖十三渠”的生态水网。

  平中见绿,园林城市已长城。去年初,来宾市荣获自治区园林城市称号。这座地处桂中的平凡城市,因为有了绿色的点染而倍增灵气,截至今年10月底,来宾城市绿化率达35.7%,比建市之初增加两倍。

  小中见高,节约用地起高楼。2008年,来宾对城市规划实行修编,新总规划将使来宾中心城区人口从43万人扩大到84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从49.5平方公里扩大到110.4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基本翻番。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来宾人坚持节约用地理念——起高楼向空间要土地,截至今年11月底,市区共建成20层以上高楼205栋,在建40多栋。此举,既提升城市形象又节约用地。

  文化“乐”字经

  今年11月6日,来宾市成功跨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是该市文化“乐”字经的生动写照。

  市县“三馆”免费创“乐”。截至今年10月底,来宾市及6县(市、区)共建“三馆”19个,全部实行免费开放,为全市260万群众创造欢乐。

  乡村“三求”农民享“乐”。5年前,来宾开展“三求”(求知、求技、求乐)活动。截至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建起集文艺舞台、篮球场、科学活动室、图书室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近3年来,共开展篮球比赛10万场次,成就“永不散场的球场”。此外,为每个村配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展演,不定期开展全民“大阅读”等活动,让农民享“乐”。

  “草根”文艺天天演“乐”。建好舞台后,来宾农村涌现出800多支农民“草根”文艺队,他们活跃在乡村舞台,编排“草根”文艺,成就“永不落幕的舞台”,3年来累计文艺演出3万多场次。

  教育“均”字经

  “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近年来,来宾市以城乡统筹思路办教育,演绎教育“均”字经。

  “学前”惠民工程,缓解幼儿“入园难”。目前,全市开工建设幼儿园超过60所,改扩建幼儿园110多所,新增加入园额6万多名,缓解了“入园难”问题。

  调整义务教育布局,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从2006年起,来宾市对城乡中小学教育结构布局进行调整,整合乡村优质教育资源,惠泽所有农村学生,优化城区教育布局,基本解决“大班额”问题。

  此外,职教“城乡统筹”,为工业发展凝聚人才队伍,示范性高中建设,推动高中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党建“公”字经

  队伍建设、干部选拔等各项党建工作,最重要的是公平公正。

  近年来,来宾市创出体现“公”字经的诸多品牌,在全区、全国叫响,得到中央和自治区领导肯定性批示。

  村干部队伍建设“四项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村级干部选拔培养、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管理进度机制,体现了村级干部队伍公开民主管理模式;

  农村基层“三个五”争创活动,通过争创“五好支部”、争做“五会支书”、争当“五星党员”,公道正派地推行了村党组织建设,赢得好评;

  “公推差选”工作,通过公开推荐、资格审查、组织评价、差额测评、差额考察、差额票决等程序确定乡镇正职候选人的做法,因为程序、结果公平公正,得以推广;

  “三评三定”制度,通过支部评绩定级、支书评能定级、党员评星定级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推进村级党组织为公为民服务意识的提升。

  平安“稳”字经

  来宾市各政法部门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创新理念,创新实践了一批备受好评的工作模式。

  “一警多能”为标志的警务机制改革后,投放街面巡逻的警察由过去的6%升至现在的60%,接处警时间由5-10分钟压缩到3分钟以内;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调统一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一村一警”全覆盖,打击犯罪的同时,也方便了为民服务。

  多项旨在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改革创新,使市民安全感一直排名靠后的来宾市安全状况发生逆转:2012年,公众安全感更是提升至全区第3位。

  生态“绿”字经

  建市以来,来宾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生态建设念好“绿”字经,全力打造美丽来宾。

  对金秀、忻城和合山实行“差别考核”,用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节能减排等指标取代GDP、财政收入和工业化建设指标,引导三个县(市、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导向。

  同时,来宾还致力于森林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大种树、年年种”活动,形成“城市抓森林,单位抓园林”的绿化机制,绿化率年年攀升:去年底达到34.2%,比建市初的16.5%增加17.3个百分点。

  来宾人对“绿”的追求有不竭动力:根据新规划,至2025年,来宾中心城区总规划公园绿地面积为1262.05公顷,朝着打造现代化绿色都市的目标迈进。

  文明“善”字经

  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文明,来宾市进行了有益探索:围绕文明建设的“善”字经,开展系列文明创建活动。

  首先,通过“道德讲坛”传播善,在全市范围开展“文明道德大讲堂”、“文明礼仪培训班”等系列活动;

  其次,创造性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将学习雷锋精神与弘扬广西精神、践行来宾精神及开展十大感恩活动等四项工作融合在一起,开创学习宣传践行“三精神十感恩”活动“1+3”的工作模式。

  此外,在“创文明城”和“创文明村屯”过程中,充分利用建设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播善。

  机制“新”字经

  因应变化,顺势改革,探索新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除“公推差选”、“差别考核”、“城区警务机制改革”等涉及农业现代化、工业转型、城市建设、党建创新、生态文明、平安建设等方面的机制创新外,来宾还有诸多机制创新的突破。

  比如,在广西率先创建市督查考评局,创新新闻干部交流、新闻阅评等机制营造大宣传格局,在国内率先实施“城建项目督查110制度”等。因为机制创新,建市以来,来宾市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7次,在全国典型会议上发言17次,荣获各类全国性集体和个人荣誉480多项。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