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8年至今,广西共为老挝农林部举办现代农业管理、大棚蔬菜种植、蔬菜生产与加工、蔬菜种植与经营培训班、农作物种子生产与经营研修班共10期,培训学员172人。参加培训的学员里,既有老挝农林部、各省农林厅、农林研究院校、农业企业等官员和技术人员,也有普通的农民。培训班学员学成后,对推动当地农业迈向现代化有何积极促进作用6月中旬,记者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采访了部分接受培训的成员,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坦沙尼:学好技术带富一方
在老挝万象市巴额县他桑村,说起村长坦沙尼,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这几年,村民们在他的带领下,建起大棚种植有机蔬菜,日子越过越红火。而坦沙尼却把这一切归功于中国在先进农业技术上对老挝的无偿援助。正是由于参加了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蔬菜种植与经营培训班学习,他才掌握了先进的蔬菜大棚种植技术。
巴额县他桑村是个贫困村,村民们守着大片的土地,却不知该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几年前,坦沙尼还是一名普通村民,和其他人一样,主要从事水稻种植。粗放式的种植方式种出的水稻只够自家食用。需要零花钱了,坦沙尼就在附近打打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与安于现状的村民不同,坦沙尼一直寻找机会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因此,当地方政府向村民推介蔬菜种植时,坦沙尼第一个积极响应。
2010年,坦沙尼在占巴塞省巴松市的“中-老合作农业试验基地”参观学习时,头一次亲眼目睹利用大棚种植有机蔬菜的神奇之处,更坚定了他要学习这种先进技术的决心。2011年11月,坦沙尼如愿以偿地来到中国广西,参加蔬菜种植与经营培训班学习。
学成归国后,坦沙尼在村里率先建起了大棚种植蔬菜。看到坦沙尼种植的蔬菜喜获丰收且卖得好价钱,村民们从好奇观望,到上门请教。坦沙尼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村民。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他桑村共有20户农民建起80多个大棚,种植了20多个蔬菜品种。渐渐地,他桑村的有机蔬菜名气越来越响,一些蔬菜批发商和菜贩慕名前来采购。坦沙尼率领村民按照有机蔬菜市场及客户的需求来安排种植,种出的蔬菜供不应求。
种植有机蔬菜让坦沙尼的生活有了大变样。如今,他共建起16个大棚种植蔬菜,种菜月收入6000多元人民币,还建起了一栋两层高的崭新楼房,成为村里比较富裕的人家。种菜也让坦沙尼在村民中的威望越来越高,现已当上他桑村村长。他正踌躇满志地要扩大有机蔬菜的种植面积,带领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
坎拉:广西农业技术很实用
万象省都拉宫县农林局局长坎拉在都拉宫县磅袍村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在他的技术指导下,农民们建起大棚种植有机蔬菜,解决了当地长达半年的雨季来临时种菜难问题。
老挝是农业国,但蔬菜的供应有相当一部分是依赖进口,只因在自然条件下,很多蔬菜难以生长。作为负责农林方面的官员,坎拉深感自己有责任帮助农民找到一条解决之道。2010年,坎拉到“中-老合作农业试验基地”参观学习后,茅塞顿开,认为开展大棚种植是老挝发展蔬菜产业的一条可行之路。于是,在2011年11月和2012年11月,坎拉两次到中国参加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蔬菜种植与经营培训班学习。
在培训班中,坎拉学习了蔬菜产业化经营、商品化处理及加工,蔬菜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农作物“三避技术”及间套种、地膜覆盖技术等专业知识,并比较系统地了解了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等概况。而参加“第三届广西-东盟蔬菜新品种展示交流会”,到南宁西乡塘区石埠镇参观蔬菜种植基地,到南宁市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考察蔬菜批发零售及到南宁市各大型超市考察蔬菜农超对接等一系列实地参观活动,更让坎拉深受启发。
掌握了理论知识,坎拉开始寻找实践机会。都拉宫县磅袍村距首都万象50公里,种植蔬菜供应城市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但当地农户一直以来都是按照传统的习惯,在露天零散地种植蔬菜。由于病虫害多,蔬菜收成并不好,每到雨季来临时,更是无法种植。于是,坎拉来到磅袍村,指导农民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建起80多个木质大棚,进行有机蔬菜种植。
在坎拉的努力下,磅袍村种植的有机蔬菜获得老挝农林部颁发的有机证书,在万象的有机蔬菜市场里有着良好的声誉,深受消费者青睐。磅袍村不少村民因为种植有机蔬菜过上了好日子,村民潘沙文建起12个大棚种植有机蔬菜,每月蔬菜产量达1.2至1.5吨,收入不低于8000元人民币,除生产及生活开销外,每月可存款3000至4000元人民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农民谋福利,坎拉感到特别满足。在他看来,广西的蔬菜种植技术十分实用,中国坚持无偿地帮助老挝培训农业技术人才,有利于老挝更好更快地发展现代农业。
赛宋坎:打算引进广西水稻和玉米品种在老挝试种推广
“过去我们主要是引进越南泰国的水稻玉米品种,实际上广西有很多好的水稻和玉米品种,可以引到老挝试种推广。”这是老挝农林研究院副院长、国有种子发展中心总经理赛宋坎常挂在口头上的话。
赛宋坎之所以有上述观点,是源于他参加中国-东盟农业培训中心举办的老挝种子生产与经营培训班学习中的所见所闻。2013年11月,在中国农业部的安排下,老挝农作物种子生产与经营研修班开班。作为培训班学员,赛宋坎系统地学习了中国水稻种子生产经营和种子推广的现状与成就、中国杂交水稻育种、老挝玉米种子改良情况及其需求、老挝农业发展概况及中老种植业合作发展前景等多方面知识,并到中国水稻研究所东盟研发中心、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实地参观考察。
赛宋坎坦言,参加培训班让他眼界大开,没想到广西农业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做得这么好。此次学习让他了解到,广西也有很多好的水稻和玉米品种,完全可以引到老挝试种推广。
学成回国后不久,赛宋坎便担任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项目老方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在他看来,老挝与广西在农业方面的合作前景广阔,他将为促进双方在更深层次的合作而努力。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广西七市联手推进一体化发展
记者日前从自治区发改委获悉,《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百色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已正式印发实施。该《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展望到2030年,将进一步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和加快西江经济带建设,形成我区“双核”驱动的战略格局。 【详细】
广西百名大学生“村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
6月17日,我区42名大学生“村官”开始在中国农大人文与发展学院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广西班攻读硕士学位。2012年至今,我区已有103名大学生“村官”就读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 【详细】
广西推进金融扶贫 让信贷阳光惠及贫困地区
张永杰原先是田东县朔良镇那娄村的特困户,2012年,他通过村里的“三农金融服务室”,向田东农商行申请到为期两年的5万元扶贫贷款,建起300平方米猪舍养殖母猪,如今存栏100多头猪,还在养猪场附近修起了鱼塘养鱼、养鸭。2013年,他的收入超过10万元,摇身变成村里的养殖 【详细】
甘田镇:加强技术培训 支持农业新产业发展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掌握了三叶青科学种植和管护技术,我家种的15亩三叶青再也不怕病虫害了,发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回去后我们要按老师教的去搭架、施肥,把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乐业县甘田镇达道村返乡创业种植三叶青的大学生小罗说。 【详细】
广西动车开行增至31.5对
日前,记者从南宁铁路局获悉,从7月1日起,广西将对列车运行方案进行调整。调整后,广西动车开行总数将达到31.5对,将首次开通南宁至北京的直通动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