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23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姚 琳 赵国安 戚海军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多亏了这些博士后,帮我们解决了很多管理和技术难题,让我们如虎添翼!”在广西,博士后西部服务团驻足过的部门和企业,这样的称赞不绝于耳。

  “中国博士后西部服务团广西行”活动从2012年开始。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每年组织一批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奔赴西部地区,开展项目对接,实地解决科技难题。特别对民营中小企业而言,能得到博士后服务如同得到了“及时雨”。

  广西作为活动首批入选省区,短短3年间,共吸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40多所院校60多名博士后,他们进驻南宁、柳州、北海等多个城市,为广西经济社会建设建言献策,作出了贡献。

  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如今,山清水秀的广西,正疾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跑道上。

  梧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浩岭表示,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苍海新区等加快建设,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战略起点上的梧州,希望借博士后搭建起梧州与高校人才和科技交流的沟通之桥、合作之道,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广西,蓬勃发展的热土急需将才,科学研究急需专才,而国家一流院所的博士后们,也希望满腔的知识和抱负能在实践中得以施展。“中国博士后西部服务团广西行”活动巧妙地把两者联系在一起。

  这些博士后,有的曾经在项目上与广西企业有过接触或合作,于是直奔主题;有的是带着理念和项目第一次踏进广西,寻觅缘分;有的是立志投身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只愿成为西部人。

  “博士后队伍里藏龙卧虎,只要对接好,提供一个适合‘生长’的平台,必将结出累累硕果。”自治区人社厅带着这份喜悦和信心,为地方与博士后们搭台唱戏。

  服务团带来的,既有立足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也有紧贴前沿的管理技术理念。

  清华大学博士后梅佳,为防城港市送去的是“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项目。经过资料分析、实地考察,他发现,该市在城市管理方面面临较大挑战,包括信息滞后、反应迟缓、管理粗放等问题都需引起重视。在梅佳看来,建设数字城市管理系统,正是提高管理科技水平的“一着妙棋”。

  借此,可以根除“发现问题靠投诉、解决问题靠批示”的现象,解决各部门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困局,改善市民生活。

  在博士后留下足迹的地方,这样的事例俯拾皆是。对接单位都认为,“这些来自一流院所的博士后们在本领域研究精深、颇有建树,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很受启发。”

  高端对接解决实际问题

  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博士后挂职地方工作最直观的成效。他们的到来,化解了挂职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填补了某类专业人才的缺口。

  钦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能够顺利开工建设,离不开原挂任钦州市住建委副主任的李海龙的“垃圾处理”专业背景。这个项目本身是好事,但由于宣传解释不到位,个别地方的此类项目曾引发过群体性事件,因此项目社会风险评估中相关部门一直“格外小心”。听证会上,博士后李海龙凭借深厚的知识背景和通俗易懂的讲解,一举“征服”了各界市民代表。

  挂职单位津津乐道的,还有挂职博士后对当地发展的出谋划策。

  去年底在灵山县召开的县委工作务虚会上,原挂任副县长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郑丹辉就灵山金融工作发展思路,为县四套班子成员作了专题报告。在年底务虚会上安排专人讲课,这种情况并不多见。灵山县委书记廖应灿觉得,挂职博士后既是专业领域的行家,又了解当地实情,这种情况太难得。既是局外人又是当局者的身份,让他提出的意见建议更有针对性、可行性更高。

  西部地区更加期待的、迫切需要的,不止挂职博士后个人的智慧和能力,还有其身后的庞大资源库——博士后所在设站单位,及其在行业内的人脉。

  原挂任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的樊玉成来自华东政法大学。挂职期间,他促成钦州中院与华东政法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去年,钦州中院60多名法官赴华东政法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优秀法官培训,两家单位还启动了一项司法科研合作研究项目。

  “挂职博士后到岗后,充分展现了自身综合素质高、进入角色快、专业知识深厚、社会资源广泛的优势,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钦州市委组织部对樊玉成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服务团活动的开展,是一项双赢的事业。”在郑丹辉看来,广西行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它让我从理论中走出来,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挂职结束后,郑丹辉在和同学的一次交流会上讲述的10个基层案例让大家“开了眼”。

  这些真实案例中,有西部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实情、有农民生活现状和基层干群关系、有地方党委政府的运行情况、有中央和地方关系、有征地拆迁百姓上访的问题。它们全部来自郑丹辉挂职时的亲身经历。

  鲜活的案例,一手的讲述,引起了同学们一轮又一轮诧异:“原来实际情况与我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的有很大不同,原来博士后服务团值得一去。”

  让冰冷的科研有了温度

  博士后们通过多种途径、方式服务广西,支持广西,得到了地方政府、用人单位的欢迎。

  2013年,中科院海洋所的博士后马振华来到防城港市海世通食品有限公司,不仅带来了水产养殖的先进理念和前沿技术,还促成了企业技术转化。尝到甜头的防城港,今年初主动向自治区人社厅申请要人:“博士后再多给几个。”

  师从王永炎院士的医学博士后翟华强,2012年来到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企业合作开展新药研发和项目申报,产品顺利“打入”《中华医学药典》。第二年,翟华强来广西参加智力服务基层活动,与玉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相谈甚欢,初步达成新药研发意向。

  自治区人社厅负责人表示,“博士后西部服务团广西行”活动是一次博士后发挥专业特长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范本。它既是博士后自身丰富阅历、增长才干的机遇,也为接收单位优化了班子结构,增强了整体功能,提升了科研实力。

  曾在博士后期间挂任钦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的李景杰,如今已经通过“国考”成为交通部法规司的一名公务员。“我能顺利考取公务员,挂职经历帮了大忙。”李景杰说,这段经历让他在为人处事、文字水平、了解基层等方面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从枯燥的理论到鲜活的实情——挂职经历让博士后冰冷的科研有了温度,也让他们的研究接了地气。

  原中国石油寰球工程公司化学化工专业博士后沈非,在钦州挂职结束后回到了原单位。重回科研圈,他对科研的态度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更多关注技术水平,一心想求成果、求突破,现在更愿意做一些解决现实难题的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要有用才有意义。”

  眼见为实,博士后们的亲身经历产生了蝴蝶效应,广东10名博士专门给钦州市委书记写信,表达了到钦州挂职服务的意愿。

  经过3年承办和实施,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看到了广西的组织能力、工作热情和活动质量,已决定将今年3场活动安排在广西,希望能给予这片热土更多帮助,同时也希望把广西打造成全国博士后西部服务团的示范点。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