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肖克波 吴姗珊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河池讯 (记者肖克波 吴姗珊)河池是我区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之一,下辖的环江、都安、大化、巴马等7个县(自治县)被列为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等现象依然存在。

  为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带领农民工脱贫致富,近年来,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结合全区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建设的契机,主动向自治区对接争取,建设大化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3个自治区示范性农民工创业园,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容量大、门槛低、易接受的就业和创业渠道。目前,大化县农民工创业园各项基础设施已建设完毕,占地600亩,建筑面积45.97万平方米,可容纳50家以上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置业创业,可安置返乡农民工、易地扶贫搬迁农民、城镇失业人员创业就业3万人以上。经过筛选,第一批共17家企业已成功入驻,从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抽调的电子商务管理、法律等相关专业人员已到岗开展工作,为入驻企业提供日常管理、农民工创业指导等服务。

  说起农民工创业园的创业典型,不得不提起陆成松。他所创办的大化县新大陆菌业有限公司直接带动种植户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帮助种植户脱贫致富,是远近闻名的农民工企业。2004年,陆成松回乡投身创业,在大化城郊开发区办凤尾菇种植基地,因对当地食用菌缴费品种把握不当,产品滞销,血本无归。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和反复自省,2010年,他重振旗鼓,开创“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与发展木耳种植的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对农户进行系统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将产出的木耳进行统一销售。改革后的企业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随着农户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提高,产品质量越来越好,逐渐打开食用菌市场,产品销路越来越广,直接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2015年10月,该企业受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关注,受邀进驻大化县农民工创业园,依托民族新城项目和精准扶贫项目,获得免除入园2年的场地使用费、水电费补贴、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企业获得政策扶持,陆成松的创业信心更足。进入创业园区后,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如今,该企业年产100万棒木耳,实现年产值400多万元。产品占据了大化县90%的菇类市场,并在南宁市批发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位置。企业带动124余户农户加入种植行列,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30人。

  政府的扶持政策放宽了,创业氛围更浓了,敢于创业的人也就更多了。河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趁热打铁、因地制宜,根据该市农林牧渔、中小型制造业资源丰富的特点,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的优势,对有创业愿望、有创业能力、有创业基本条件的劳动者,进行定期创业培训,重点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给他们及时充“电”输“氧”。采取案例剖析、考察观摩、企业家现身说法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推动创业知识向创业技能转化,提升劳动者的创业能力。截至今年11月,全市举办就业创业培训班近70期,培训3671人次。

  与此同时,相关政策的落实也不能放松。为推动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工作,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金融、林业、水产畜牧兽医等部门研究制定了《河池市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实施细则》,为农民工创业贷款解决了后顾之忧。积极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为该市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创业提供资金保障,2015年至今,全市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35万元,直接扶持创业72人,吸纳带动就业274人。

  因地制宜促创业、多项并举助脱贫。在河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推动下,像陆成松这样的农民工创业典型不断涌现,他们在创业大军之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助政府提供的优厚创业环境,在农民工创业园中一展身手,成为带领农民工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饭否否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