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9日 来源:新华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邹平县地处山东省中部,现有人口72万余人。这里的人们商品意识较浓,手工业比较发达,春秋战国时代,曾是齐鲁上九县之一。但当历史踏入二十一世纪的门槛,县域经济群雄并起的时候,邹平依旧步履缓慢地行进在传统农业大县的发展道路上。到2000年,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邹平的经济实力位居中游偏下。

  此后10年,邹平开始进入超常规发展阶段。其发展路径是,坚持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和第一推动力,把纺织服装、食用油等具有资源优势的行业作为发展重点,发展的重任则主要由民营企业担纲。

  经过10年迅猛发展,邹平县基本形成了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等主导产业。2010年,邹平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00亿元,增加值378亿元,利税165亿元,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税分别比10年前增长18倍和17倍。

  工业规模膨胀,壮大了邹平经济实力。从2001年到2010年,邹平县实现GDP增长8倍,财政收入增长12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2。8倍。

  现任邹平县委书记王传民将他们走过的道路概括为“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关注民生,社会和谐”。事实上,在工业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邹平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在同步发展。

  首先是农业得到工业的反哺,质量和效益均获明显提升。按照“工业带动农业,农业服务工业”的思路,邹平通过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引导和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初步形成粮棉油、畜牧、蔬菜、花卉、桑蚕、干鲜果六大主导产业。目前,全县共培育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101家,资产总值242亿元,销售收入达318亿元。在“龙头”引领下,农民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等均发生了变革,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到去年底,邹平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已下降到4。4%,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却达到8551元,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32元。

  其次是社会事业进步,民生大大改善。近4年来,邹平每年拿出4亿元在农村实施了43项“民心工程”,教育、卫生、交通、居住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提前一年对全县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等。全县实现了每3000人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200户家庭就有一个保健医生的标准。县委书记王传民说:“我们提出,2012年真正实现邹平的全面小康,到那时将每年拿出20亿元至30亿元反哺农村,使农村在社区建设、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上与城市没有任何差别。同时,继续加大城市环境建设力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让邹平人民过上更加优质的生活。”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Eva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