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3日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作者: 毕淑娟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年来,“唯GDP论英雄”饱受诟病,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盲目追求GDP,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为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问题企业大开“绿灯”,结果换来的却是生态环境的“红灯”。

  福建省近日取消34个县(市)GDP考核再度引发人们对“GDP考核”的强烈关注。在中央强调对地方考核“不唯GDP论英雄”的大背景下,中国多个省份已对县(市、区)的考核进行了调整,GDP考核以环境和民生的考核导向取而代之。

  专家指出,中国正在告别“唯GDP论”的时代,“淡化GDP,重视民生”成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不能唯GDP,也不能不要GDP。除GDP之外,应该把民生指标、环境指标、创新指标、幸福指标等加入到全面衡量中国发展的指标体系中来,让中国经济的发展从注重数量和速度转到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上来。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发展才能真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淡化GDP考核

  近日,福建取消了34个县(市)的GDP考核。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70个县(市)取消了GDP考核。一位不愿具名的宏观政策研究员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中国正在告别“唯GDP论”时代,“淡化GDP,重视民生”成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

  据记者了解,已经取消GDP考核的70多个县(市),在数量上只占全国2000多个县市很小的比例。这些县市主要划分为三类,一是经济贫困县,比如山西的36个县;二是在生态环境或者农业方面具有特殊价值,比如福建省的34个县;三是属于生态脆弱区域,需要限制开发,比如贵州省的一些县市。

  GDP考核取消了,对考核依然有着惯性依赖的地方一把手有何感想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福建龙岩上杭县委书记邓菊芳说,“取消"GDP考核",给了我们一个"轻装上阵"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产业升级的理由。对于生态保护、民生事业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变得更加"有底气"了。”她表示,“上杭县以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努力打造生态旅游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设施与现代农业,引进环保节能低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没有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的GDP坚决不能要。”

  “不简单地"唯GDP论英雄",看起来像是在做"减法",给县域经济"松绑",实质上是在做"加法",对发展的质量、效益的标准和要求必然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福建漳州平和县委书记沈金水说,“作为传统的山区农业大县,取消GDP考核后,对平和县的考核可能会侧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链延伸附加值、农业收入等指标。我们将有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去比农业、比生态、比民生指标的增长速度、比老百姓的幸福感、比环境宜居度,等等。”

  不过,也有基层领导感叹说,“"不唯GDP论英雄",大家都知道这个理,但在基层执行起来也不容易。习惯了长期的追赶型经济,瞄着邻县进行GDP锦标赛,如今改变比赛规则,也需要点儿适应的时间。”

  对此,专家指出,要淡化GDP考核,扭转“唯GDP论”的巨大惯性,不能只靠基层政府,而是要自上而下,从制度到观念,建立起全新的考评体系。

  不能唯GDP 也不能不要GDP

  随着70多个县市明确取消了GDP考核,可以想见,未来中国将会有很多地方淡化GDP考核。那么,淡化是不是放手不管淡化了GDP,是否又该相应地强化另外一些指标

  对此,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GDP是恒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指标,淡化GDP是必然的,但放弃肯定是错误的,不能唯GDP,也不能不要GDP。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没有一定数量、一定速度的GDP,一切发展的前提都没有了。经济发展的指标很多,除了GDP之外,应该加进来的指标有比如说恒量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水准的民生指标,恒量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指标,恒量一个社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含金量的创新指标,恒量一个社会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幸福指标等,这一切指标将来都应该加入到我们全面衡量中国发展的指标体系中来。

  资深媒体评论员毕晓哲也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GDP考核指标的取消并不意味着政府不注重经济发展,更不意味着GDP无用。社会民生发展最终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物质增长基础之上的,百姓民生改善,诸如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基础设施的投入,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发展,哪一项离得开“GDP”和经济发展指标呢针对GDP指标考核的取消,本质意义上应是一种“弱化”而不是“彻底取缔”,一些地方和县(市)且莫走入从此就“不要GDP了”的思维误区。

  毕晓哲提醒,地方取消GDP考核指标之后,应谨防短时间内出现经济指标的“急刹车”现象。政绩考核指标带有“指挥棒”的性质,考核指标有的,且分量重的,地方政府和官员就会高度重视;考核分量不足的,或取消某项考核,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就有可能将此项“指标”束之高阁。就GDP考核指标而言,一旦取消之后,导致GDP大幅度下滑,并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工资增长和民生改善,并非没有可能。这显然不是公众希望看到的结果。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