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1日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作者:毕兴世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又至年终岁末,回首2014,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热词,串起了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轨迹。河南省是县域经济大省,GDP总量的70%、就业人口的70%和地方财政收入的35%左右均来自县域。

  图为在我国小麦第一县、河南省滑县老庙乡现代农业项目区,打井工人正在田间打机井。

  滑县利用国家现代农业项目投资1140万元,硬化机耕路9.3公里,埋设节水管道105.6公里,埋设地埋线86公里,修建农用桥16座,疏浚沟渠3公里,新打机井175眼、配套200眼。项目建成后,新增高标准吨粮田1.15万亩。  

  据统计,2014年前三季度河南省生产总值2544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16位,同比前移8位。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近日在全省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上表示:今年河南省主要目标和任务可望较好完成,在全国的位次实现前移。

  回首2014,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热词,串起了全年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轨迹。去年12月22日,记者从河南省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报告》中获悉,河南108个县(市)中,经济发展质量排名前3的分别是新郑市、新密市和巩义市。

  河南省是县域经济大省,GDP总量的70%、就业人口的70%和地方财政收入的35%左右均来自县域。据介绍,《报告》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发展结构、发展潜力活力、民生幸福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总体排名中经济发展质量排名在前5的还有中牟县和荥阳市,新郑市连续两年蝉联第一位。

  近日,记者在河南城乡随机问当地居民:“2014年的河南县域发展有哪些热词让你记忆深刻”“‘郑州航空港’成绩斐然,‘郑开城际铁路’开通,‘地铁运行’开启地铁时代,‘郑欧班列’往来频繁,‘新农合二次报销’小变动大受益,‘户籍改革’开创户籍新纪元……”众多富含河南特色元素的经济发展词汇成了河南城乡居民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

  关键词:一优带百通

  最新发布的《河南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60%。在遍布全省的180个产业集聚区里,“雁阵效应”“龙尾引龙头”逐渐形成产业集群,仅电子信息产业的集中度,就从2011年的65.5%提升至2014年9月的78.8%,行业竞争优势增强,倍加效应凸显。“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省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龚绍东说。

  按照“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产业群、产业群带动城市群、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思路,聚焦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河南省大力强化互联互通的基础支撑能力,着力解决事关河南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哈密—郑州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使用,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郑州、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纳入国家规划……后续竞争力不断增强。

  河南省出台实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意见,强化创新驱动,淘汰落后产能,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步步为赢。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活力;统筹推进促发展、防风险、惠民生,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关键词:省直管县(市)

  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河南省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从2014年1月1日起,对巩义市、兰考县、汝州市、滑县、长垣县、邓州市、永城市、固始县、鹿邑县、新蔡县等10个县(市)全面实施由省直接管理的体制。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贯彻中央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战略部署,是顺应形势发展的内在要求,事关河南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在2014年12月13至14日“全面直管看永城”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单位的专家学者认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河南省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这不仅仅为河南省探了路,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借鉴意义。直管一年来,各直管县成绩突出;特点鲜明,可圈可点;经验宝贵,值得总结推广,这表明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决策是正确的。

  全面直管一年来,省直管县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2014年1~11月,全省10个省直管县(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较高,消费市场增长平稳,财政收支、金融信贷运行正常。

  关键词:南水北调串起“美丽河南梦”

  2014年12月12日,随着位于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渠首的大坝开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15日上午,经过3天奔流北上的丹江水,正式汇入郑州市刘湾水厂,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沿线2000万人开饮丹江水。

  河南省水利厅负责人说:“我们要按照上级指示精神,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工程管理、运行管护和水质保护,改革完善供水、节水、环保等运行机制,保证工程正常有效运行,真正让工程发挥效用、实现效益,造福地方发展和人民群众。”

  郑州市居民刘阿姨说:“长江水的引入,是几代人的梦想,是千万人用血汗打通的,今天我们终于喝上了清澈的丹江水;现在首要的是保护好我们的饮用水,节约用水,让清水流长流远,不但当代受益,还要福荫子孙。”

  关键词:新农合

  2014年10月1日起,河南省新农合大病保险新政全面铺开,在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进行“二次报销”。另外,首批筛选25个常见病种定额补偿。今年,河南新农合参合人员的个人缴费金额和财政补助也都将进一步提高。

  在新郑市人民医院就医的张大爷说:“缴费标准小幅涨,参合农民大收益!以后个人缴费虽然多了几十元,但是上调后参合农民的重大疾病报销额度却大幅上涨,超出部分还能进行二次报销,这一惠民政策太实在了!”

  新密市人民医院负责人说:“开展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是建立健全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机制的重要内容,对加快推进我省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减轻农村居民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体现互助共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铁、城铁、地铁

  2014年12月11日,郑开城际铁路开始“试跑”。根据计划,郑焦城际铁路已于12月28日建成通车。10月以来,备受关注的郑万高铁项目建设书获批,郑合高铁预可研报告通过专家审查,明年可望动工,河南的“米”字形高铁规划正在成为现实。

  “作为发展中省份,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进行赶超,就必须把握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抢占制高点。交通地位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兴衰,综合交通优势,谁都难以替代,要努力为子孙后代奠定一个别人很难攀比的优势基础。”郭庚茂对经济发展中交通的战略重要性给出了注解。

  郑州虽然坐拥京广与陇海“双十字”铁路交叉的优势,但与省内不少城市还没有实现铁路直接相连,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和缜密思考后提出一项重大战略——“米”字形高铁网。在这个高铁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时代,河南开始借势高铁拓展城市发展格局。

  京广高铁的快速发展,让城市与城市之间从遥远变为邻里。“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配套设施成熟,高铁真正进入了‘公交化’时代,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模式。”郑州东站负责人介绍,两年时间,东站日均客流量已由4000多人升至近3万人,每天开行153趟高铁。“持续攀升的客流致使这个月两次调图增加上线列车。”

  在神州大地上,自郑州延伸出的“高铁线”正在逐渐成网。去年底,郑开城际铁路将通车运营、郑州至焦作的城际铁路也具备通车条件,同时,随着郑西高铁荥阳南站升级更名为郑州西站,郑州南站定址落户航空港区,郑州也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三个高铁站的城市之一,进一步夯实了全国铁路枢纽的地位。

  “‘米’字网络既是一个交通概念,也是一个城镇体系概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谷建全认为,不但将郑州和中原城市群中的濮阳、周口、南阳等地连接起来,而且实现了北京、西安、武汉等城市的3小时出行圈,为沿线城市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并优化城市间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河南区位交通优势,使河南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位置更加突出。

  在谈及城铁的开通对郑州、开封两地居民的生活的影响,郑州铁路局郑州东车站党委书记刘治华对记者说,郑州、开封两地具有极强的互补性,通过城际等交通,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郑开城际铁路有效串联起郑州市中心城区、郑汴产业带和开封市城区,同城效应会更加显现;对加快中原城市群的融合,通过城际铁路的串联,逐步向人员融合、项目融合、等方面转化,惠及民生。

  对于省内城际铁路的规划,刘治华表示,河南省城际铁路建设规模范围涉及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九个城市,目前都在按照规划实施进行,全面建成运行后将极大地促进全省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郑州上班的开封居民王敏说:“郑开城际铁路通车后,极大方便了在开封上班的郑州人和在郑州上班的开封人,老爸老妈可以天天见了;乘坐郑开城际列车,20分钟就能在两城‘飞’了。”

  关键词:粮食总产“十一连增”

  回望河南农业一年来的发展历程,经历63年来最严重夏旱打击,并没有阻挡住全省粮食增产的步伐,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持续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夏盈”补“秋亏”,全省全年粮食总产达1154.46亿斤,竟取得了“十一连增”!这成绩既有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探索成功,也有广大干群齐心协力克难攻坚的努力。中原儿女用百倍的努力和奉献,让农业这张“王牌”愈加闪亮!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不忘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第一责任不动摇,不断创新各项机制,出实招,见实效。

  去年旱灾高峰期全省有2700万亩农田受旱。面对肆虐的旱魔,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抗旱保粮,守住了粮食生产的底线,把秋粮减损降到了最低程度。

  在河南全省,“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的高标准粮田建设,正以每年900万亩的速度推进,年底可达3500万亩。

  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举措,增强了全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免疫力,激发出粮食生产内生动力,引领全省粮食产量连续11年递增,圆满完成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在农业部日前通报表扬的2014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河南省共有5个产粮大市,41个产粮大县获表扬。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全年粮食产量在10亿斤以上的产粮大县达60个左右,其粮食产量能占到全省的85%左右,产粮大县已成为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2014年前11个月,河南省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省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从2014年前10个月的情况看,全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基本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11月25日,省长谢伏瞻在主持召开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时表示。

  成绩让人振奋,未来充满期待。一个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关键热词串起2014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热点新气象,2014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从适应经济新常态出发,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坚持调中求进、变中取胜、转中促好、改中激活,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方式、促转型的主攻方向,出台实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意见,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2014年,在部分传统支柱产业表现乏力的情况下,面对“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态势,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河南省深入推进科学发展的载体和体系建设,成功抓住了新机遇,创造了新优势、拓展了新空间;全省大力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用改革创新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创造了不凡的业绩。

  关键词:航空港

  2014年11月18日,“中国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揭牌,为吸引世界人才搭建平台。一年前,它还只是一张蓝图,一年后,航空港区已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开放龙头作用,河南省加快建设国际航空物流中心,着力培育高端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兴业态,搞好郑州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便捷安全通道。

  一个“空中新丝路”呼之欲出。年初,欧洲最大的全货运航空公司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落户郑州,合力打造出“双枢纽”,构建以郑州为亚太物流中心、以卢森堡为欧美物流中心,覆盖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年终岁尾聚焦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快速集中布局,航空、铁路、公路口岸以及跨境贸易等功能日趋完备,吸引了众多“国际大腕”的目光,美国购物网、京东国际、唯品会等知名企业纷纷抢滩设立区域分拨中心;DHL、顺丰、EMS等物流大佬紧随其后签署合作协议……

  随着郑州机场二期建设的加快和“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取得重大突破,中原交通优势急剧放大。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重点,抓好“一枢纽一港一区两网”战略性工程建设,“铁公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提速,为河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成为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增长极,开放河南形象凸显。

  仅以手机产量为例,去年前11个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手机产量首次突破1亿部大关,全年该区手机产量达1.4亿部,占全球手机供货量的1/8!

  关键词:户籍新政

  航空港引领中原走向世界,农业大省河南更多的农民也在城乡统筹中“进城”。去年底,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按照一、二、三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的理念,打造现代化示范样板区,规划了16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7个全域城乡一体化试点,全省16个省辖市的城市新区集体“变脸”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面实行产业集聚区与行政区域套合,使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头羊”、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为全省带来更多发展“红利”。

  2014年11月12日,农业大省河南印发《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城乡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取消两种户口的区分,体现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最当保障的,首推农民利益。河南提出“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近日,记者带着这个话题走访郑州城乡。

  2014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11个部门批准,新郑市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几乎在户籍改革的同时,这里很多农民正在由村民成为社区居民。12月16日,走进新郑市薛店镇常刘社区,绿树掩映小楼。中心广场旁边就是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旁边有自助银行,对面配套有小学。这里是新郑最早一批建设的新型社区,如今已住进居民512户。

  在平顶山市区务工多年的张海说:“河南率先让‘农民工’这个称号成为历史,在户籍上我们和城里人平等了,不再以户口区分城里人和农村人,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一步!”

  确保农民利益,最终还要靠产业和就业。郭庚茂多次提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以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只有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创造更多就业,容纳更多农村人口转移和高端要素集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spring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