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14日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小宁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期我省经济发展遇到困难,除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等因素之外,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也是重要原因。尽管目前我省县域经济已占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但与其它县域经济发达省份相比,的确还存在明显差距。我省唯有正视差距、找到成因、明确对策,才能切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使之真正成为促进乃至支撑全省经济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我省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差距

  据最新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国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地区生产总值647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而我省进入百强县的肇东市,这些指标分别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62%、55%、59%和71%。具体来看:一是经济规模总量不大。目前我省县域GDP仅相当于吉林省80%、辽宁省的50%;目前我省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不足50%,分别低于全国平均约5个百分点,低于辽宁、吉林约14个百分点,更低于江苏、浙江等县域经济发达省份25个百分点左右。二是地方财政实力不强。目前我省县域财政收入仅为吉林省的70%,不足辽宁省的60%。三是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目前我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仅为辽宁省的约60%、内蒙古的约70%、吉林省的约80%。四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目前我省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略高于吉林省,但远低于辽宁省的水平。五是三次产业结构不优。目前我省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大约各占1/3;而同为农业大省的安徽、河南、河北等省,县域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均超过50%,明显高出我省。

  二、我省县域经济不强的主要成因

  一是农业大而不强。目前,我省农业整体上还停留在提供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50%、精深加工率不到30%,不仅远不及发达国家高达90%的加工转化和超过60%的精深加工水平,与全国这两项指标分别超过60%及40%的水平也有较大差距。至今全省仍有相当部分的粮食以原粮方式销往省外,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1:1,分别仅为发达国家的1/4和全国水平的1/2。二是工业小且薄弱。目前我省县域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不高的根子主要在于缺少大项目牵动。近年来我省多数县域引进的工业项目投资多为百万元级别,千万元级别不多,亿元以上更少。与此同时,产业链条短、配套中小微企业少,也是严重“短板”。三是产业投资不足。由于我省县域投资不足,“顶天立地”的重大项目过少,导致需要围绕大项目集聚配套发展的产业集群难以做大,主导产业难以形成,步入了“产业投资不足→产业规模不大→县域经济落后→财政实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的怪圈。四是创新驱动发展不够。创新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不浓,全民招商力度不够;高端人才缺失,适用人才缺少,创业人才缺乏,使创新、创业人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明晰一个总体目标:即要用县域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支撑全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力争今年我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占到全省的50%以上,县域财政收入突破700亿元,达到全国中游水平,占全省的40%以上,力争使肇东、安达、双城等三个以上县域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到2020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55%以上,县域财政收入占到全省的50%以上,达到全国县域经济的中游偏上水平。

  一是落实五大发展规划,在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上重点突破。“五大规划”涉及我省建设现代农业、扩大沿边开放、林区经济转型、老工业基地调整规划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政策含金量高、叠加效应强,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这些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最终都要分解落实到全省各个县域,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动作用。为此,在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上,需要创新投融资方式,采取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投入,协调金融部门资金,吸引域外投资、鼓励民间投资等多管齐下的办法,进一步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渠道。

  二是构建十大产业支撑,在实施极核带动战略上重点突破。国内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把产业项目作为增长极核,带动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普遍规律。缺少大项目、好项目牵动,不仅成为制约我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成为影响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短板。为此,需要在产业项目谋划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十大重点产业,依据县情市情实际,以“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为龙头,牵动“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与之配套发展,形成几十亿元、上百亿元规模的县域主导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应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构筑以大中小城市、县域城镇、农村社区、产业园区,以及区域市场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新型产业区增长极核体系。

  三是全面深化县域改革,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深化县域改革,需要立足省情县情,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突破经济权限按行政层级划分的束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生动力,奠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基础。为此,需要借鉴江苏、浙江等省在实行财政“省管县”体制的基础上,按照“能放都放”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把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到县,通过扩权赋能,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制度创新保障。

  四是走出特色发展之路,在打造优势产业上实现重点突破。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唯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我省装备制造、绿色食品、能源石化等十大重点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壮大并提升这些产业,是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为此,需要围绕我省装备制造、绿色食品、能源、石化等十大重点产业,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特色突出、产业集聚好的县(市)园区,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各县(市)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上项目、建园区、搞延伸、抓配套,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力争未来五年,全省有一半以上县(市)的主导产业集群规模超过上百亿元。

  五是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在发挥规划先导上实现重点突破。依据县域总体发展战略,从顶层设计层面,科学分析全省各县(市)具备的优势条件、制约因素、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瞻性地确定各县(市)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实现战略目标的对策措施,对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为此,需要着手组织力量编制“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全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规划,规划围绕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发展重点、保障措施等,对未来5年~10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总体筹划。同时,依据我省产粮大县、工业强县、商贸重县、生态优县、口岸边县等不同类型县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分门别类地确立不同特点县域发展的相关指标,进一步完善现有考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以利于突出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分类指导和科学施策。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