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6日 来源:新华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新华社沈阳1月16日电(记者徐扬 邹明仲)“种上几亩地、到乡里的矿上打份工”,这是辽宁清原县枸乃甸乡筐子沟村民们“靠山吃山”的老法子。然而,随着近年来铁矿石价格走低,2014年底乡里最后一家矿山都关停了。

  面对传统行业日渐下行,中国不少山区乡村探索发展生态旅游,正在经历着一场“山乡之变”,这变化让“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也折射出中国县域经济“向绿而行”的探索与实践。

  从清原县城到筐子沟村,沿途要走蜿蜒的山道,半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筐子沟村时,正值东北寒冬,正是一派林海雪原的景象。

  创收致富,没产业不行,但老产业不给力,发展新产业又不能“轻举妄动”。清原全县位于辽宁省内最大水库——大伙房水库的上游,肩负“护水”重担,因此污染项目是被坚决杜绝的。

  去年以来,当地县乡两级政府投入资金建起了筐子沟风景区,9月底开放以来,人气爆棚,村民们也顺势而为,几乎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农家乐。

  “原来靠山吃山是开山挖矿,现在靠山吃山是养护山里的好风光”,当地村民孙传云说,去年,她带着丈夫、儿子儿媳,开起了村头第一家农家乐,一个“十一黄金周”就赚了过去一年的钱,“明年我打算再盖几间大厢房,扩大规模”。

  “春看山花烂漫,夏看绿水青山,秋看枫林尽染,冬看林海雪原”,山沟里的筐子沟中满是天然林,风景宜人、美不胜收。

  靠山吃山的“新吃法”,让筐子沟村找到了转型升级的新门路,这也是清原县这个生态县努力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的缩影。

  近五年,清原县旅游综合收入翻了两番,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4%。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00万元,增长13.2%。

  中国像清原这样的县还有成百上千,县域经济连接着城市与乡村,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数据显示,中国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半壁江山”。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生态保护责任,中国县域经济如何实现“向绿而行”,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

  清原县委书记赵雪松说:“我们发展旅游业,绝不是赶时髦,而是从县情出发考虑的。我们通过挖掘自身资源,发展了红河峡谷漂流、筐子沟风景区、沙河子满族风情村寨等一系列旅游项目,努力化解转型无路的迷茫。”

  清原县县长刘培宏说:“清原县既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普遍性’,又面临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性’,经济发展的抓手少、困难多,只有沉心静气,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认为,中国传统农业与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正在逐渐下降,原有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将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

  中国县域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程度千差万别。近年来,乡村旅游正日益成为中国不少自然禀赋良好的山区乡村的新的产业支撑点。据了解,到2020年,中国将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万强说:“我国经济下行,原有的高投入、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清原县的经验表明,县域经济发展应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实现绿色发展”。

  县域经济转型过程,需要转型资金的扶持。张万强说:“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引入社会资本将是必然趋势。但政府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项目开发初期设立引导性资金,并提出相关约束性条件,确保项目兼顾收益性与公益性。”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凝望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