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市推进湖泉生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促旅游业转型升级。
保山市隆阳区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与支撑,县域兴、则省域兴,县域强、则省域强。一直以来,我省以奋勇争先的干劲真抓实干,促进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总结过去、亮出成绩、分享经验,选取去年县域经济考评结果综合评分排名前10位的县(市、区),从最具地区发展特色的角度出发,聚焦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希望全省各县(市、区)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突出本地特色的发展新路,不断释放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易门县
招商引资助推经济腾飞
2014年和2015年,易门县连续两年在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可喜的成绩,与易门县近年来招商引资力度到位、项目落地马上出效益深有关系。
走进易门县工业园区麦子田片区,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云南官房迈腾有限公司、云南萨阿迪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云南七雄新能源气体有限公司等多个成功引进的大项目正在这里集中开工。
一直以来,易门县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力的抓手,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打造最优投资环境,实现了招商引资数字年年有增长,成果年年有突破。“十二五”期间,易门县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130个,比“十一五”增长一倍;实际利用县外国内资金166.22亿元,比“十一五”增长5.5倍。截至2015年末,易门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148户,比“十一五”末增加95户。矿冶、陶瓷建材、食品药品加工3大特色产业日渐成熟,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稀贵金属、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为了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易门县级领导带领小分队采取到沿海地区引项目、邀请企业实地考察园区招项目等方式,成功引进了磨浆核桃乳、全兴彩印包装、鑫诺陶瓷、海沣药业、乾园铝合金模板等优质企业,促进了易门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为营造“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见效快”的招商环境,易门县以“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服务”工作思路,对每个项目的申办、履约、开工等采取全过程跟踪服务,并率先成立全市首家县级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实行投资项目集中并联审批和审批、报批手续代办帮办,项目审批提速70%以上。
目前,园区经济已成为易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148家入驻企业带动就业2.1万人,实现工业产值118.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8.9%。
(记者 陈怡希)
斗南花卉产业园区成为昆明市呈贡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范例。
呈贡区
规划引领构建创新高地
每晚22时以后,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和集散地——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就开始上演“越夜越美丽”的场景。而在另一边,万溪冲社区旁的一大片红土地上,机车轰鸣,作为我省“云上云”信息产业核心区的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区建设正酣。
日前,呈贡区上榜2015年度我省科学发展先进县10强。这是呈贡第三次进入全省县域经济10强县行列。历经13年的发展,目前呈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建设、产业建设逐步成型见效。随着市级行政机关和大学城的进驻、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全线贯通、昆明新南站即将投入使用,呈贡已进入一个崭新的腾飞时期。
“要用国际化的视野定位呈贡、现代化的标准建设呈贡、精细化的品质管理呈贡。”在高标准的定位下,呈贡区飙出“呈贡速度”。“十二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70.8亿元增加到180.42亿元,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12.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6.88亿元增加到17.49亿元,增长了2.54倍,年均增长20.5%;三次产业结构从10∶51∶39调整为2.7∶54.82∶42.48。
目前,呈贡一产已形成斗南花卉、呈贡蔬菜、宝珠梨等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有相当知名度的优质品牌;以云南白药总部、省医药公司等为龙头的二产正蓬勃发展;三产方面,以百大新都会、七彩云南第一城等一批城市商业综合体已建成开业,现代服务业正推进传统商业转型升级。
“在新区建设中,我们十分注重城市规划,引入‘新城市主义’‘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等国际先进规划理念,凡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一律不引进。”呈贡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低碳城市、环保生态理念始终贯穿着整张规划蓝图。除了强化规划外,呈贡区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上下足了工夫,以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为核心的一产要打造“国际花都”,以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区为核心构筑云南信息产业高地,医疗医药康体产业园区、金融产业园区、三台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特色园区正快速建设中。
(记者 张雁群 雍明虹)
隆阳区
产城融合力促跨越发展
位于隆阳区东城区的保山工贸园区里,一家家新能源、纺织和服装企业的车间开足马力生产,保山国际数据服务产业园等项目的建设场面热火朝天。
为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滇西边境中心城市发展目标,隆阳区大力推进新城区建设,坚持以产兴城、依城促产,通过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繁荣城市经济、拓展就业创业空间,通过完善城市功能吸引要素集聚、拓展产业发展平台,形成产业集聚、就业增加、人口转移、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隆阳区以园区为平台促进工业发展,不断加大保山工贸园区、水长工业园区蒲缥石材园区、板桥生物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如今,这里已成为投资的热土、发展的摇篮。去年,保山市工贸园区实现托管区生产总值19.3亿元,同比增长18.4%。与此同时,自2011年全省开展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以来,隆阳区的排名由全省第109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3位。
入驻保山工贸园区的恒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从签约到投产。“2015年5月签约,2016年2月下旬开始投产,到今年7月底可以完成6.5万纱锭纺纱规模。预计到2018年底,将实现50万纱锭纺纱规模、针织服装、植物染色纺织等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容纳4000名劳动力就业,年产值20亿元。”公司总经理许炳义对保山市、隆阳区和工贸园区全力做好服务促进项目建设投产的“加速度”非常满意,对下一步的发展信心满满。
产城融合的有效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功不可没。根据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规划,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隆阳区调整招商政策,创新招商方式,强化招商服务,谋划包装了一批有特点、高质量的招商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全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稳步增长。去年,隆阳区实施项目139项,到位资金177.54亿元,同比增长22.34%,其中,省外国内项目101项,到位资金157.84亿元,同比增长20.54%。
(记者 朱金磊 贾云巍)
弥勒市
大项目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华灯初上,弥勒市民走出家门纳凉,在银杏广场,一场美轮美奂的水舞秀准时上演,这是红河水乡城市旅游综合体一期项目,由弥勒本土企业家“抱团”组建的弥勒新城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开发。“项目将与周边湖泉生态园、湖泉森林公园相辅相成、融合发展,形成弥勒休闲度假旅游核心区,推动弥勒旅游从单点突破向全域发展转变。”公司董事长马康容介绍。
这是弥勒市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一个缩影。以转型发展为核心的一批大项目为弥勒注入了新活力,带动经济跑出“加速度”。
2015年,弥勒市继续以争先进位为目标,县域经济在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高增长,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纷纷落地,有效克服了经济下行压力,带动了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市经济发展无论是增长速度、经济质量,还是运行情况,都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日前,乐叶光伏项目在弥勒工业园区星田工业区开工建设,这是我国最大的单晶硅出口企业西安隆基在云南发展新型光伏产业群落下的第一颗棋子,项目建成后将弥补国内光伏制造业高端产能不足的短板。与此同时,吉丹山、茨柯山风电场于去年实现并网发电,生物谷灯盏花种植加工基地一期、磷酸铁锂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甸溪钙业年产10万吨轻质碳酸钙项目也相继建成投产,新型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强劲;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示范样板作用更加凸显,投资8.7亿元建设8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完成甘蔗转移替代种植2.19万亩,实现土地流转9.16万亩,竹园朋普核心区、新哨国惠农业产业园等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初现雏形;国际化现代旅游城市向纵深推进,红河水乡、东风韵、锦屏后海等重大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可邑森林酒店、帐篷酒店已经投入运营。
对于未来全市发展目标,弥勒市委书记钊辉信心十足:“实现弥勒率先跨越、决胜全面小康,我们要发挥弥勒优势,突出弥勒特色,在最具潜力、最有前景、最能见效的全域旅游城市建设、绿色健康食品加工、精准脱贫攻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打造引领跨越发展的新的战略支撑。”
(记者 李树芬)
安宁市
做强产业推动逆势增长
在连续7年荣膺“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称号后,安宁市再次跻身全省10个县域科学发展先进县(市、区)之列。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十二五”期间,安宁市以“一园一港六基地”为主战场,逆势而上、厚积薄发,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1.46亿元,年均增长9.7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超过90%,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这份厚重的“成绩单”来之不易。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工业城市,安宁市始终树立工业首位意识,全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面对企业融资难问题,安宁市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投入1000万元,通过“助企贷”和“助保贷”,累计帮助企业获得3000万元融资支持。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0户,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
为破解深层次发展难题,安宁市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启动“千亿工业、百亿产业、十亿企业”5年培育计划;擂响“抓项目、促投资”百日会战战鼓,全力推进78项重点工程及49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去年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98亿元,华电孝母山风电场等13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东方雨虹防水材料西南生产基地等7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
“市域经济正常运转,民生投入力度不减。”近年来,安宁市累计投入31.43亿元实施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119个,受益群众达2.3万余人次。针对“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等问题,安宁市实施“八大民生工程”,建成集中居住区12个,累计完成农转城5.8万人;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3454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3300户;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3所;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就业31388人;五项社会保险参保28.67万人,综合参保率达85%;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医疗救助标准全省领先。
(记者 陈熙)
丽江市古城区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古城区
城市化提升幸福指数
在丽江,龙泉社区这个由7个居民小组、702户、2868人组成的普通社区名气很大,它是丽江城市化进程中由农村整体变为城市的一个典型。“到目前,已有悦榕庄、铂尔曼、金茂等近10家国际品牌酒店和高端酒店落户龙泉社区。”龙泉社区居委会党总支副书记和灿林介绍。
依托地理优势,旅游业的发展为龙泉社区居民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和广阔的就业空间。现在,龙泉社区共有500多户居民通过出租房屋增加了收入,另有30多户居民自己经营旅游客栈,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居民达700多人。
近几年来,古城区不断加强城市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八横十纵一环”的城市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一核引领、两翼崛起、四带并进”的城市发展骨架初具规模。现在的古城区,城区面积已达3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75%。同时,先后对11个城区集贸市场进行了改造提升,对59座公厕完成改造,建成了9个垃圾转运站,城区79座公厕全部免费开放。一大批休闲绿化公园相继建成开放,城市绿地率提高到38.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
在尚义社区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尚义民居小组依托城市的发展建市场、搞仓储、畅物流,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新变化。目前,尚义民居小组已分别建起了兴济物流中心等4个物流企业和尚义建材市场、尚义汽车文化城、尚义洗车城等20多家规模较大的经营实体、700多家门店。
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新改善。2015年,古城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381元,同比增长8.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316元,同比增长12%。
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千家万户吃上自来水,“村村通、户户通”让农村数字电视实现全覆盖,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一应俱全,农民看病有报销,老人养老有所依……一连串的“民生大礼包”,激荡出古城区城乡群众幸福的音符。
(记者 李秀春)
楚雄市
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
走进楚雄市摩尔农庄厂区,香飘四溢的现代化厂房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白衣白帽的工人们忙碌地挑拣核桃,灌装完毕的核桃乳从流水线上整齐下线。在产区另一边,核桃博物馆、核桃饮料生产线、核桃功能产品销售“一条龙”工业旅游项目即将开门迎客。
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托核桃产业闯市场,依靠技术创新谋发展,坚持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坚持+农户+科技”的运作模式,带动农户大力发展种植核桃,形成互惠互利的产业良性循环发展格局,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由工业反哺农业。公司也从默默无闻的小企业,一跃成为全省知名的龙头企业和中国核桃产业十佳企业。
摩尔农庄的成功,映射出的是楚雄市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思路。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资源优势,楚雄市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经济发展,通过狠抓项目增投资、突出特色抓农业、强化帮扶稳工业、培育市场促三产,科学统筹建城乡、千方百计惠民生等举措,不断调结构、转方式,成效显著。2015年,楚雄市三产比例由2010年的10:57.1:32.9优化到了8:54.1:37.9;实现生产总值299.09亿元,年均增长11.3%;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27.54亿元,年均增长13.8%;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年均增长15.5%;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0.22亿元,年均增长26.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8285元和8956元,年均增长10.9%和15.2%。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活力尽显。
“坚持绿色发展,楚雄市会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特色城市。”楚雄市市长杨俐昆表示,围绕“一核一城一园两区三圈”的发展思路,楚雄市将强化与周边县域协调联动发展,着力建设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西部增长极和连接金沙江、昆瑞经济带的物流枢纽。(记者 饶勇)
开远市
激活传统产业一池春水
“我们的建设就和这天气一样,热火朝天。”走进开远市小龙潭镇热电汽循环利用示范园,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一期工程的10间标准厂房已经全部竣工投产,二期的24间厂房也将于10月底完工。“园区将利用国电小龙潭发电厂的供热、供汽、供电能力,整合周边的豆腐皮加工厂,实现豆腐皮加工生产所需的能源循环利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有着600多年开采历史的小龙潭煤矿,是我国黄河以南最大的露天褐煤矿。一直以来,守着这得天独厚的资源,开远市的5大支柱企业均围绕煤而生存。近年来,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能过剩导致曾经的支柱全面陷入困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开远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工业这个难点和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稳住煤、电、化肥企业,大力盘活存量资源,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与小龙潭发电厂一起被激活的,还有大唐国际红河发电公司。该公司与解化分公司、红磷分公司合作,重启大唐发电机组运行,同时通过技改,可满足解化、红磷对蒸汽品质的要求,实现年发电量20亿至30亿千瓦时,年耗煤量近400万吨。
一石激起千层浪,改革激活一池春水,在带动两家火电企业正常运营后,小龙潭煤矿的褐煤开采量预计可由2015年的530万吨提升到1200万吨,极大缓解煤矿和下游用煤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
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开远市成立了8个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业企业包保服务责任制,市级领导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建设推进和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一张图、一本账、一组团、一盘棋”的“四个一”工作机制,把思路项目化、项目具体化,集中精力、人力、资源,实施月督查、季考核、年算账,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翻开开远市经济运行分析对比图,“V”型走势令人眼前一亮。2015年,开远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5亿元,增长8.8%;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得分位居全省第9位,比2014年前进了49位,首次进入前10名。
(记者 李树芬)
五华区
差异化发展再造新动能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中共昆明市五华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获悉,五华区去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28.69亿元,按照今后5年GDP年均增长9%左右的目标,五华区将在今年底接近或达到GDP千亿元大关,并在2018年在全省、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为昆明市中心城区核心区,五华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商业基础良好、智力资源密集、文化积淀深厚。从第一个高新产业园区、第一个大型外商零售超市、全市唯一的商业步行街到第一个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第一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先行区到科技创新示范区,一直以来,五华区将产业建设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园区建设作为产业聚集发展的主要载体。
“GDP接近或者达到千亿元大关,代表的不仅是五华自身、更代表了昆明市、云南省的发展成绩。然而,随着城市发展重心南移,区域间竞争激烈,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减弱,新兴产业支撑不足,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攻坚阶段,‘十三五’期间,五华区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大挑战和压力。”五华区政府副区长郭颖说。
数据显示,近年来,五华区凡是与其他县区存在同质化竞争的行业,尤其是传统商贸业,发展形势越来越严峻,而具有五华特色的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健康服务、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则发展势头良好。在未来的发展中,五华区将依托这些特有资源优势,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立足于服务业的提质增效,重点做好“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产业高端”就是要着力促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高端产业”就是要力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五华区也注重差异与互补。如金融领域,五华区将以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外资银行等为着力点,实现与“昆明金产区”的错位发展;依托辖区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发展健康医疗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围绕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核心区、学府创新创业走廊等平台建设,发挥在文化创意、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创新驱动”“发挥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将成为五华区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关键词。
(记者 龙舟)
嵩明县
项目兴县支撑进位跨越
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2015年度嵩明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考评排名从第68位跃居第10位,首次跻身全省10强县,备受关注。
“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嵩明县通过实施抓载体、调结构、兴产业等措施,县域经济实现了逆势增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42.12亿元增至98.66亿元,增长134.2%,年均增长18.56%。这是嵩明县大力实施“工业首位、项目兴县、产业强县”战略,全力搭建“1+5”产业发展平台,奋力打造“一主五新”城市发展体系的实战检验。
走进杨林经开区,“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随处可见。目前,这片投资热土上已引进企业221户,培育规模以上企业83户,全县工业总产值从81.35亿元增至166.8亿元。驻足农业园区,鲜花盛开、瓜果飘香,26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实现年产值7亿元,出口规模4500万美元。探访职教基地,13所院校、7.4万在校生青春洋溢、朝气蓬勃。
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嵩明县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累计投入77.17亿元用于民生事业建设,建成保障性住房10468套,危房改造3072户。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4所,全县70%的小学、100%的初级中学达到标准化学校办学条件。建成一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基本公共卫生覆盖率达100%,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开发有效就业岗位1.1万个,通过“挂包帮”“转走访”让9762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58%降至1.78%。
嵩明县委、县政府表示,将把扶贫开发与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以整村推进为重点,实施“十大工程”,打造4个扶贫攻坚示范村,辐射带动全县30个贫困村加快脱贫,确保与昆明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记者 闵楠)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湖南社科院:再均衡国策与中国县域经济
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主动或被动的改变都将重塑世界经济版图。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再均衡国策已经逐渐明晰,从已经采取的行动及其政策趋势走向中,我们可以探寻未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详细】
海南首个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智库”成立
人才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记者30日从陵水黎族自治县有关部门获悉,该县顺利完成了第一届决策咨询委员会的高层次人才选聘工作,来自国家行政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海南嘉天律师事务所、海南润达现代农业股份有 【详细】
广东召开全省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
14日上午,全省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省委书记胡春华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县域发展迈上新水平,开创我省县域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省长朱小丹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人大常委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