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19日 来源:南方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8月31日,韶关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前往翁源县参观考察该县华彩新材料产业园区、江尾镇仙北村、德芳兰园、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县城及新城区规划建设情况,在听取翁源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和下一步打算后,与会者纷纷表示很受启发、备受鼓舞。

  韶关举行本次县域发展现场会,既是韶关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省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精神的一次重要行动,也是韶关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把县域发展作为三大主题工作,并在8月初出台《韶关市加快县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之后的一个具体举措。同时,本次现场会也是韶关实施加快县域发展工作督导制度的第一次现场会。

  现场会上,韶关市委书记江凌直言:“翁源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在过去发展环境、条件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县域发展取得明显的成效,现在条件、环境更好了,我们更应该有信心加快县域发展!”他认为,翁源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主要得益于该县科学谋划布局县域发展,具有强烈的争先进位意识,下大力度改革县级体制机制。各县(市、区)要通过学习参观,进一步树立加快县域发展的信心,通过三年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上一个台阶。

  对于下一步韶关的县域发展,江凌强调:一是要把握好三个基本原则,要强县更要富民,努力为老百姓创造更多财富;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促进县域持续健康发展;要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守住青山绿水。二是要牢牢抓住特色产业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三个发展重点。三是要解决县域发展三个关键问题,着力提升县级投融资能力,推进以基层治理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下决心推动县级机制体制改革,以改革推动县域发展。

  加快县域发展,事关韶关振兴发展之成败。韶关市市长骆蔚峰强调,要贯彻实施“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点评、半年一观摩、一年一述职”工作督导制度,完善县域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层层传导压力,推动责任落实,形成一个以县域发展为中心的工作格局,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各县(市)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热潮正在形成,实现县域跨越式振兴发展,韶关已然吹响集结号!

  时不我待

  加快县域发展被列入韶关振兴三大主题工作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发展的重要性无须赘述。6月召开的广东省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推进县域发展作为完善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来抓。就韶关而言,近年来,韶关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县域经济较弱、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较低、民生和社会事业欠账较多的现状,已经成为韶关发展的一大短板。全市7个县(市)国土面积超过全市的八成,人口超过七成,但去年经济总量只有632亿元,占全市的53.4%,平均每个县(市)约90亿元。与邻近的地区相比较,韶关的县域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

  县域是市域的主体,没有县域经济的崛起,就没有全市经济的振兴。在全国各地竞相加快发展、百舸争流的态势下,加快韶关县域发展已是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今年7月召开的韶关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将加快县域发展作为韶关振兴的三大主题工作,强调要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坚持在大珠三角的大背景下谋划推动县域发展,强化以县(市)工作为中心的意识,并提出明确的目标:到2018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水平达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县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基本形成县域特色产业体系,城镇面貌和功能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根本改善,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推动县域经济迈入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因地施策

  加快特色园区、特色产业、特色小镇建设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韶关市县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加快县域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部署,制定了六大重点行动,并提出五大指导原则,即坚持统筹协调、改革创新、特色发展、重心下移、民生共享五大原则,并推出四大保障措施,即进一步扩大投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招商引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快特色园区、特色产业、特色小镇建设,行动计划要求促进县域特色化发展方面尤为引人关注。据悉,特色园区和特色工业建设方面,行动计划已经对各县市都有了明晰的分工和定位,特色小镇方面将围绕“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大马坝”等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发展旅游休闲和文化创意小镇,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绿能科技小镇、智能制造小镇、“互联网+小镇”、生命健康小镇。到2018年,韶关将力争成功创建20个以上省级特色小镇。

  保障措施方面,韶关将设立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并每年安排教育、农业、社保专项资金和综合财力补助资金不少于5亿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从2016年起,韶关市财政每年按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的比例足额安排专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人才引入专项资金、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等引导、支持县域专项经济的发展。市财政安排2亿元设立旅游交通公路建设引导基金,支持旅游公路建设。分别设立不低于20亿元的绿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灵活运用财政贴息、增信等方式,支持农业和旅游等产业发展。

  促进县域发展,既有明确的目标,更有具体实在的行动和保障举措,韶关正在迎来县域大发展的春天!

  典型范本

  翁源

  建设三大产业带富民强县同发展

  “十二五”期间,翁源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3%。与此同时,2011年以来该县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年均增长13.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6%。近五年来,翁源县先后荣获韶关市县(市、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考核第一名、第三名。

  理清县域经济发展思路。2011年初,翁源县就根据自身现状并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三大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思路,按照西部、中部、东北部三个空间板块推动县域一、二、三产业分区发展。去年,在坚持“三大主体功能区”发展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即将形成“三纵一横”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又完善了构建以翁源经济开发区、县城新区、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为核心的新型工业、产城融合、绿色产业三大高速公路经济增长极,加强“新材料、电源电子、绿色食品、物流电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六大产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培育县域发展主导产业。近五年来,以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华彩产业园共引进立邦、五羊、欧文、彤德等40家知名品牌企业先后进驻园区,2015年建成投产企业16家,实现工业产值29.6亿元,到今年底,预计新增试投产企业6家,园区工业总产值可突破40亿元。韶关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先后引进了巨扬、德芳、臻香等110家台湾、珠三角地区农业企业,辐射带动本地花卉企业200余家,实现投资30亿元。2015年,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实现农业产值12亿元。

  始终将“富民”与“强县”相结合,将发展惠民作为执政的关键,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2011年的69.5%提升到2015年的83.3%。近年来翁源县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始终把城乡居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大培训就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二、三产业三大发展平台实现转移就业人口2.6万,其中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实现了1.5万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并直接带动农户5千多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坚持改革创新。华彩园区创办初期,翁源县在翁城专门成立了“翁源县投资企业服务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跟单服务”。今年又根据发展新要求,出台了提高项目审批效率的管理办法和提高项目行政服务效能的实施细则,实行双向承诺审批制和零距离服务、零障碍落地、零容忍跟踪“三个零”机制,进一步缩减投资项目落地时限和流程,切实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区域扫描

  新丰

  全力创建韶关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发展先行区

  围绕韶关市委、市政府主动融入珠三角总战略和加快县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丰县将构建“一核两翼三轴四园(区)”发展新格局,全力创建韶关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发展先行区。一核即县城,打造全县融入珠三角的极核。两翼:东部生态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生态农林业、生产服务业;西部特色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稀土产业为主的特色工业。三轴即沿大广高速和G105线的中东部发展轴、沿韶新高速和S347线的西部发展轴、沿武深高速和S244线的中北部发展轴。四园(区)是广韶(新丰)创新产业示范园、稀土特色材料园、黄磜高山农业生态园、新丰江生态旅游区。

  乐昌

  以项目攻坚为抓手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乐昌市以粤湘开放合作先行区、粤北门户城市、韶关城市经济圈重要板块为发展定位,坚持以项目攻坚为抓手,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工业重点发展轻工纺织、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巩固提升电力建材、机械制造、生物保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型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农业方面用三年时间,打造100家优质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优质家庭农场和20家优质农业龙头企业;推动1-3家农业龙头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南雄

  打苏区牌、走生态路县域发展健康快速

  今年以来,南雄以“打苏区牌、走生态路,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建设粤北门户城市”为总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旅游旺市、民生优先、生态城乡、姓氏名都、法治南雄”六大战略,县域发展健康快速。上半年,南雄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66亿元、增长8.9%,增速在韶关市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二。坚持民生优先发展战略,上半年民生支出10亿元、增长27.1%,占财政总支出的84.1%。采取市领导挂点重点亮点工作模式,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仁化

  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第一大产业

  2015年,仁化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9.02亿元,同比增长12.6%,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4%,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域旅游较快发展,发挥丹霞山“龙头”带动作用,全力将仁化打造成广东户外运动天堂、休闲观光农业乐园、精品特色民宿集聚地。县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省级产业集聚区、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目前正申请纳入国家开发区修订目录。

  始兴

  主攻“三区”建设夯实县域发展平台

  一是推进园区平台建设。加快产业转移园、文具制笔基地、民营企业创业基地、现代物流园等平台建设。二是推进城区平台建设。抓好推动城区扩容提质的“六大工程”,概算投资100亿元。三是推进景区平台建设。深入开展“九龄故里·百里画廊”旅游示范线路建设,启动了“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出台了“一乡一品”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五大特色农业园区,举办了首届电商节,开通运营县级运营中心和首批33个村淘服务站。

  乳源

  发展四大产业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按照建设韶关融入珠三角先行区的定位,突出生态和民族“两大特色”,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商贸物流“四大产业”,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扶持生态农业发展,把水果、茶叶、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来扶持;科学谋划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休闲度假精品区和健康养生首选地;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引进一批知名仓储物流、批发零售、加工贸易、电商服务等企业。

  行动部署

  六大重点行动确保县域发展落到实处

  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工作目标:加快推进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使县域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总体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产业攻坚行动

  工作目标:加强对县域产业发展的统筹,到2018年,县域分别建成一个特色园区,培育1-2个特色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体系,推动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2%,推动县域地方公共一般预算收入未达5亿元的向5亿元目标迈进,已达到5亿元的向10亿元目标迈进。

  城镇整体提升行动

  工作目标:各县城老城区和中心镇得到改造提升,县城新区的起步区基本建成,城镇面貌和功能整体提升,城镇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县域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

  改革创新行动

  工作目标:破除影响县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到2018年,基本解决社会领域市场化过度、经济领域市场化不足的问题;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地建成1个以上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量增长50%以上。

  农村综合治理行动

  工作目标: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乡村治理和农村公共服务得到显著进步;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根本改善,90%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80%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完成精准扶贫三年攻坚任务。

  民生保障行动

  工作目标:加强对县域民生事业的统筹,推动县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专题撰文:毕式明 邵轩 谢冰 专题摄影:翁宣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