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8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杨春莲 周永来 苏宗海 张文栋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记者走进灵山县丰塘镇,只见一条条通村水泥道路边满是绿树果林,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一户户农家小楼幽静雅致怡然自乐,处处展现和谐宜人新农村景象;各类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管理民主逐步推行,深入人心……这只是灵山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灵山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大胆探索,重点突破、典型示范、分类分层、整体推进,使得全县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走出一条富有当地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新农村建设的乐章正渐入佳境。

  前奏曲:科学引领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灵山县努力践行科学发展,把好切入点和找准着力点,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工带农、以城带乡,搞好创建示范,不断探索创新,助推新农村建设步伐。该县着力走活“三步棋”:第一步棋是“整体规划”,根据各村的特点和优势、基础和实力,对全县389个村进行分类分级定位,规划了分为5大类别的“样板村”和初级、中级、高级3个档次的“起点村”。通过整体规划,使每一个村都明确各自发展的起点、目标和方向,找准各自的发展优势和特色,积极引导各镇村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实际,搞好分类创建。第二步棋是“分类指导”,对新农村建设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全面推进。落实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指导员驻村挂点,并签定目标责任状;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把农民自己的事情办好,确保每个村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第三步棋“抓好试点”,选择有条件的镇、村进行率先突破,全县18个镇结合各自实际,确定了1个村委或自然村作为本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并重点抓好高岭、谭家营、漂塘、平岭、沙尤塘等5个县、镇级试点村的建设。目前,该县已经探索创建了一批不同模式、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社区,带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加快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进行曲:实力助推

  建设新农村需要产业支撑。为此,该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突出抓好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据了解,目前该县已立足蔗、果、畜、菜等农产品资源,先后建成了桂合丝业、宇峰食品、万山八角等 “农”字号加工龙头企业92家,形成一批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成长性、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并创造了20多个名优品牌。今年,该县新增了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至此,全县有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17家,县级15家。还着力借助在十里工业园等平台,通过招商引资、能人带动、股份合作、启动民资等多种方式,引企引资进村。随着大批项目的引进及开工以及企业的增多,在家门口进厂上班已成为灵山农民的新时尚。目前,该县民营企业就地直接吸纳的农民劳动力超过10万人,相关的产业链也带动大批劳动力找到了就业岗位,许多“泥腿子”实现了洗脚上田领薪水的梦想,变成了“蓝领”工人。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该县还突出主导产业发展,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重点扩大糖蔗、茶叶、桑蚕等生产规模,加快建立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档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扶持生猪、奶水牛等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至今,全县已建立水果、茶叶、蔬菜、粮食等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50多万亩。与此同时,该县还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形式,发展订单农业或依托市场外销,如今,该县已成立的荔枝、奶水牛养殖和果蔗流通、陶瓷生产等200余个涉农协会,已有会员人数达5万人,有超过40万的群众在各种协会的辐射和带动下直接受益。

  交响曲:民生为本

  新农村建设,着眼于改善民生。一直以来,该县因地制宜,紧抓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并将切入点定在村庄整治和规划上,创造性地提出突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三大建设”,狠抓水电路园、厨厕院圈等“八项内容”,围绕项目、资金、人力“三捆绑”工作机制,做到小康农宅建设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镇建设、特色产业开发“四结合”。一项项措施的推动,一个个典型的感应,促进了全县广大农民千百年来形成的陋习的改变。整治身边环境,装饰农家小院,修路筑桥,改水改厕改浴,村民们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如该县佛子镇高岭村,在县有关部门专项资金的扶持下,村民们踊跃投工出料开展环境整治,抓好了进村、环村硬底化水泥路建设,搞好净化、绿化、美化,目前,正建设村文体活动中心,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据了解,随着该县深入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道路修建、沼气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惠民利民工程,村庄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仅今年,该县新农村建设项目就有2116个,计划投资4.645亿元,到12月初,已实现投资3.82亿元,占任务数的82.2%,开工项目1947个,占计划数的93%。其中投入资金2.1亿元建设了220公里的进村硬底化水泥路、180公里村四级路和20多座桥梁,通村水泥路总长达到了424公里,通水泥路的村达到235个,受益群众达到100多万人。至今,该县已有60%的行政村通硬底化道路。

  协奏曲:各界支持

  在丰塘镇礼回村,记者沿着刚刚修好的进村硬底化路,一路顺畅的来到了一幢新建好的村委办公楼前。村民蒙启高说:"多亏有了市、县联谊单位及新农村指导员,让我们拥有了梦寐以求的进村水泥路。"曾经坑坑洼洼的进村路,如今成了致富大道。曾经的乱草地,建起了村委办公楼。目前,灵山县新农村建设已经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县关注、社会帮扶的氛围。

  “政府投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一点”,这是灵山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立起来的投入机制。按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以及“谁受益谁出资出力、谁积极扶持谁”的原则,从2006年开始,该县每年从县财政拿出100万元以上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专项资金以“实物补贴”的形式,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新农村,并建立了 “奖励+补贴”制度,把农业开发、产业扶贫、生态能源综合建设等项目资金捆绑起来,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农村公共设施。与此同时,通过整合各种专项资金和社会资源,全县派出364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开展工作。全县30个职能部门分别结合实际制定了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日程安排表,密切配合,从农民最关心的基础设施、农民增收等问题抓起。如县建设局派出专业人员完成了多个村的建设规划和到村放好规划线,指导村民按规划图建房;县农业局制定各村产业规划,仅今年就已投入资金200万多元,安装了果树诱虫灯和规划建设生态果园、种养示范基地此外,市、县联谊部门,也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仅今年以来,市、县联谊单位今年就直接投入资金达到110万元。正是通过领导挂点指导、部门包村帮助、干部联户带动的办法,有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了群众致富奔小康。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木偶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