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28日 来源:新华社 作者:陆波岸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要致富,修公路。”这句广为流传的经验曾使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古寨瑶族乡的各族群众受益。如今,他们在实践中又有了新的体会:“民族山区要致富,不能只是修公路。”

       古寨瑶族乡位于红水河中段南岸的大石山区,全乡2.1万人。过去极其不便的交通条件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2004年10月15日,在古寨瑶族乡成立20周年当天,一条由南宁市各县区13个单位捐资修建的“民族团结友谊路”建成通车,使古寨瑶族乡到马山县城实现了全程柏油路,同时也结束了马山县没有一寸乡级柏油路的历史。此后,除了少数偏远的自然屯以外,全乡绝大部分村屯都实现了公路修到群众家门口。

        然而,修通公路只是发展经济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唯一的条件。“民族山区要致富,不能只是修公路。”古寨瑶族乡党委书记蓝鼎昌说,几年来,古寨瑶族乡大力实施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大会战建设工程、民族乡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和农村改水改厕建设工程,并且大力发展金银花、指天椒、穿心莲、特色林业、生态立体养殖等特色经济,成为带动民族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2003年,全乡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是1328元;2011年,达到3280元。”古寨瑶族乡的蓝晨露说,目前,古寨瑶族乡金银花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年产量达100多吨,产值1000多万元。竹子种植达到2.6万亩,穿心莲1500亩,指天椒800亩,并成立了金银花合作社、种养专业合作社等特色经济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强了民族山区的“造血功能”。

        经济发展了,瑶山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我们屯44户人家中建起楼房的就有40户,我家仅住房装修费用就接近10万元。”蓝庆日说,而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我们住的都是茅草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圆故
分享
首页